“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微州区
汪燕燕
见到徽州民歌女歌手余立瑛时,身着一袭蓝粗布印花旗袍的她,温婉古典,气韵独特,仿佛刚从粉墙黛瓦的江南老宅中走出,就是这个朴素的徽州女人,早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非常6+1”安徽地区选拔活动中,将一首徽州当地民歌《美丽黄山》唱得婉转悠扬,情意绵绵,以其本色的演唱赢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可和赞赏,在几百人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幸运地成为黄山市首位入选中央电视台“非常6+1”选手库的徽州民歌农民女歌手。
说起唱歌,余立瑛的眉眼生动起来,一脸虔诚,随着她舒缓的语调,仿佛一首首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徽州民歌,经她美妙的歌喉,如山野中朵朵野花,清新、自然、朴素地在舞台上绽放。
她说自己走上歌唱道路缘于一次偶然,2005年徽州区文化局举办卡拉OK大奖赛,比赛当天,爱好唱歌的小侄女兴致勃勃地来让在徽州区开美容店的姑姑帮忙化一个上台出境的妆,平时也喜欢唱歌的立瑛问侄女是否可以带她一起去唱,侄女欣然同意,出乎意料的是,毫无准备的立瑛上台后,以天生的好嗓子和纯正、甜美的唱腔镇住了听众,掌声经久不息,她捧回了比赛二等奖的证书,开心极了。
首次登台献艺的成功,激发了立瑛的信心,自歌唱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远近有演唱活动,她都积极参加,歌声给她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她也将唱歌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早也唱,晚也唱,高兴时唱,疲惫时唱,干活时唱,闲暇时唱……渐渐地,《家住古徽州》、《在希望的田野上》、《徽州之歌》、《美丽黄山》等一首首极具韵味的徽州民歌回荡在家乡的群山田野,余音袅袅。后来,当地文化局领导见余立瑛虽嗓音好,但舞台经验不足,为了全面提升她的舞台素养和歌唱技巧,特意帮她找了一位专业老师培训了十节课,她也将文化部门的下乡演出和一些公益演唱活动作为自己学习徽州民歌、吸取徽州民歌精华的机会,慢慢地积累了二三十首高质量的徽州民歌,她深知自己没有经过音乐科班训练,要想进入神奇的音乐殿堂,须比别人付出多倍的艰辛,她认真观摩影视资料,参加声乐学习班,虚心向民间老艺人求教,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被她的执拗精神打动,当场教会了她一首剪头发的民歌《切头记》,2010年她专门拜师徽州民歌省级传承人凌志远学唱徽州民歌,2013年跟黄山学院声乐系史一丰老师系统学习声乐知识,同年又到浙江外语学校学习声乐表演,也跟当地著名徽州民歌歌唱家操明花学过民歌演唱,由于她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她的演唱实力和魅力逐渐体现:2007年和2009年黄山市工商系统举办的歌唱比赛,余立瑛演唱的徽州民歌《美丽黄山》、《美丽家园》分别荣获一等奖;2009年省文化厅社文处、黄山市文化委共同举办的“绿地·上郡杯”首届民歌大赛她唱的《十二月花》获二等奖;2013年4月,她跟师傅凌志远一起参加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踏歌黄山专题采风活动,演唱的徽州民歌得到一致好评。2014年又信心十足地赴北京参加“建国杯”全国大型音乐展演活动。她还曾在安徽电视台综艺频道《当红不让·一锤定音》比赛中荣获“日冠军”称号。并以徽州民歌歌手身份同徽州三雕、徽墨制作技艺等“非遗”传承人一道入驻徽州民宅博物馆非遗传习基地进行非遗活态传承活动。
在追求徽州民歌演唱的道路上,余立瑛能坚持走到今天,其实绝非偶然,她的祖籍在新安江畔一个依山伴水的村庄,1958年移民到民风古朴的徽州区,兄弟姐妹七人,立瑛是老五,家境虽清贫但父母性格开朗乐观,在辛苦劳作之余,常用歌声释放劳累,寄托希望,家中有个小小的收音机,父母干活都带到田间地头,全家人都喜欢听歌,每周一歌都按时收听。父亲高亢明亮、母亲朴素甜美的唱腔常使小立瑛入迷,不知不觉学会了“数百子”、“十响鼓”等一些古老的歌谣,只是他们当时都不知道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遍步徽州田野山头,朗朗上口,风趣幽默,饱含浓情的民歌民谣就是当今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徽州民间音乐的瑰宝,更不会想到立瑛这辈子会与这些民歌民谣结下不解之缘。
这些年,已在各种大小舞台献艺几百场的余立瑛一直怀着对生活,对家乡的满腔热爱以及对社会各界广大观众歌迷关心支持喜爱她歌唱的感恩,默默地执著于“将徽州民歌传承传播给更多的人,使之走出徽州、走向全国”的梦想,把古老民歌民谣的地域特色和音乐语言润物无声地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中,很自然地完成了对徽州民歌的传承创新,不知道立瑛是否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早已自觉地做起了徽州民歌的传承工作。
今年8月底余立瑛将去北京星光影视园(星光大道·欢乐喜剧人·黄金一百秒节目录制地)参加“村落风情·乡愁声音”第七届全国村歌大赛。
我们预祝她在这个全国群英集会中赛出好成绩,并将徽州民歌传承的道路越走越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