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精彩课堂不曾预约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张艳

阅读陶行知先生《什么是生活教育》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这一指导思想给我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一步步将他们带入到生活情境中去探讨和思考。

有一次在语文课上,孩子们正认真地听我讲课。突然,一只绿色的大蜻蜓飞进教室,并且在教室里直转悠。过了一会儿,大家都注意到了这只“非同寻常”的不速之客,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它吸引了,禁不住大喊:“蜻蜓,蜻蜓!”只见它飞上飞下,一会儿停在了窗户上,一会儿停在教室的讲台上,这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你们看,一只蜻蜓飞来了。”“到这边来了。”“又飞过去了。”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我对孩子们说:“蜻蜓来到我们教室作客,想看看咱们班的小朋友上课表现得怎么样?”孩子们一听,都坐得笔笔直的。我从他们的脸上,从他们的神情里看到了惊喜。我理解孩子对于意外事件的兴趣,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理解了孩子们那颗敏感而稚嫩的心。面对蜻蜓在课堂上的“突袭”,是用发怒来制止喧闹,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来,使教学按计划进行呢?还是另辟蹊径……我想到陶行知先生《什么是生活教育》这本书所倡导的思想。于是,我开始夸孩子们:“同学们读得太有感情了!小蜻蜓一定也是被同学们的读书声吸引了。你们也来说说小蜻蜓来干嘛啦?”同学们打开话匣子,纷纷举手说:“我知道课文中的小鸟、小蝴蝶、小猴子也是被小朋友的读书声吸引。”另一个孩子举手说:“这就是课文中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动物当人来写。”

经过这一小插曲,孩子们很快从“蜻蜓”迁移到本课的“小动物们来到这所乡村学校”,并能初步体会“拟人”这一写法。一句句生动的语言从他们的嘴里冒出:“我们学校真美啊!蜻蜓开着它的小飞机来参观我们学校了!”“同学们书读得太好听了,蜻蜓穿着绿色的新衣服来欣赏了!”“听到大家的读书声,小蜻蜓都被吸引住了,高兴得在教室跳起了舞。”……孩子们兴致高涨、发言积极、畅所欲言。这时,小蜻蜓像是知道孩子们喜欢它似的,飞着飞着,忽然停在黑板上。我小心翼翼地抓住蜻蜓放在展示台的投影仪下,蜻蜓被放大了许多倍,无比清晰地投影在教室的希沃白板上,同学们欢呼起来。我随机改变教学思路,围绕着蜻蜓让同学进行说话训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蜻蜓具体长什么样的?有几对翅膀?几只脚?多少只眼睛?全身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大家纷纷举手抢着要回答。我问大家:“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吃草。”“吃虫子。”“吃露水。”“吃树叶。”“吃泥土。”我又问:“谁知道蜻蜒尾巴有什么用?”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尾巴是指方向的。”“蜻蜓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球构成,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孩子们懂得真多!我将蜻蜓小心翼翼地举在眼前,用商量的口吻说:“蜻蜓是吃害虫的,它是人类的朋友,放了它,让它为我们去消灭害虫,好不好?”孩子们纷纷点头。我把教室的门打开,轻轻一松手,蜻蜓就扇扇翅膀飞走了。不出所料,在课文仿写中,孩子们的作文精彩生动。

这节课的成功让我深深地感触到陶行知思想中的“生活即教育”的伟大真谛。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作为教师,面对如此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不能视而不见,应该珍视这些宝贵的资源,积极组织引导,让它们“为我所用”,联系生活教育,让学生的阅读化难为易,对文本内容获得准确的认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