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杨蓉
清晨,微雨,行走于清华园。访水木清华,赏荷塘月色,一身清气萌发。
穿过典雅的二校门,来到清华大礼堂区。两旁古木参天,绿草如茵。古典的德国风格的建筑清华学堂,清丽而庄重。科学馆暗红色的砖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青翠欲滴。花木扶疏,“行胜于言”的校风碑雕,静立在雨中,一种亲切绵醇的感觉漾动在我的心头。
处处是景,步步如画。淡雅而清新,温厚而深沉。漫步于宁静的校园,耳畔传来鸟鸣,仰起头,有硕大的喜鹊形的鸟儿在枝叶间鸣唱,也有的在草坪上蹦跳着,落到我脚畔,并不离去,好像知道,我们都是自然中的同类。穿着红黄相间制服的清洁工在林间扫动着,那些松针、落红,静静地躺在洁净的地面上,兀自做着湿湿的梦,清洁工像辛勤的收集梦的使者。我上前打探“水木清华”的位置,他停下手中的活,指给我看。我朝着那曲径通幽处走去,却被河畔一排排飘拂的绿柳牵扯了脚步,走岔了。未料想,他骑着车子奔过来喊我“姑娘,往这边走”。在清凉的空气里,我心里一暖。而后来,我更加懂得,这里的每一个人,哪怕再普通,都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良善。
一阵清幽的二胡声传来,我循声向前,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小亭,一池碧水,映入眼帘。岸旁堆砌着形状各异的青石块,水里生长着莲荷,荷不多,散在池水的右侧。一朵朵莲花亭亭地绽放在碧叶之间。雨雾里,更显绰约风姿。左边几间古色古香的廊坊,中间的匾额上书四个大字“水木清华”,底下两副对联。字迹俊逸,线条流畅。门前一块小广场,沿水两岸砌有白色的栏杆,拾阶而下,看到对面松坡下一尊白色人物塑像,端坐在池水之畔,莲荷相依。
沿河而行,穿枝拂叶,来到那汉白玉人像前。其实,看到他的第一眼,我已经知道他是谁了。多年来,只是从书本中,从文字里,揣摩过他。和他相对的时候,却发现他和我想象中的模样竟是那样相似。相貌清秀,朗润中有刚毅,身材欣长挺拔。圆形的眼镜下一双深邃的眼睛,目光悠远,注视着前方,汉白玉的质料体现出他超拔俊逸的风骨。细细端详着他,不会为何,我觉得我们相识已有多年,亲切有加,禁不住伸出手去,轻抚他的脸颊,他的眉骨、耳廓、紧闭的双唇,他关节突出的手,他长衫上的衣褶,油然而生一种疼惜。依在他身边拍了一张合影。先生,您用文字注入一缕荷香,骀荡在整个清华园,也给暗沉的旧中国的阴霾里袭来了醉人的清香。喜爱着你清隽灵秀的文字,离你这么近,沾沾你的灵气,你的诗意和美,是我的私心;而我简单的心,对你是又爱又敬。你一身清气,清气里有正气、刚气、润气。刚柔并济的你,昂然屹立在现代文学史的路上。作为后来者,我要沿着你走过的这条荷塘小径,用心去走一遍。
给我拍照的面容敦厚的中年人告诉我,这里并不是《荷塘月色》里出现的地方,他指点我向远处树木葱茏处行。他微笑着,用悦耳的北京话说:“你想啊,这么小的圆池子怎么能对应他文中所描述的‘曲曲折折的荷塘’呢?”
雨意渐浓。我朝着远处走去。我的心中,溢满了渴慕和愉悦,似乎去赴一场约会,心里装满了秘密的欢喜。我在想,路旁这棵粗壮的古树,你或许曾从它身边走过,面前这座小桥,你的目光或许曾为它停留。而我,会不会,在一棵古木,一弯小桥,一支红莲上,接住你的目光,或者,听闻到你的叹息,你的清寂落寞,傲岸高洁?
游廊回转,藤萝缠绕,穿过一片牡丹园,曲曲折折的荷塘出现在我面前。荷塘中心,有一个树木蓊郁的小山丘,像一座岛屿。两岸绿柳飘拂,水域宽阔,波光澹澹,荷叶田田,有人坐在岸边的石板上悠闲地垂钓,这样的古意与雅逸。
踏过一座弯弯的石拱桥,像有什么牵引着我朝着茂林深处走去。我钻进丛林,“近春园”三个大字镌刻在一方竖起的石碑上,赫然挺立在眼前;碑侧有两棵巨树,像忠诚的卫士守护在一边。穿过林间小径,一间浑朴的六角小凉亭立在坡上,我不自觉地走进亭中,坐下来。一仰头,瞥见了四个葫芦黄一样色泽的字“荷塘月色”,字旁又附有三个红色小字“朱自清”。那么可以确定,你就在这里!我们不期而遇,一种仓促的惊喜让我瞬间有些恍惚,继而默叹,欣然一笑。世间很多因缘际会,实在是妙不可言。坐在这凉亭之中,风吹过树叶,簌簌作响,带来了袅袅的荷香,似乎还带来你殷殷的叮咛。突然想起李白《渌水曲》里的句子,“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我多想,那一夜的月光里,我也在这里,在你身边。
荷塘和你,都生长在我心里。在这个细雨蒙蒙的清晨,水木清华,濯洗了我一身的尘埃和疲惫,成全了一场最美的遇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