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贵而典雅的灵魂

2022年01月30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荆墨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2岁寿辰,我写这篇小文,为这位百岁老人送上一份祝福!杨绛先生是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也是女儿、妻子、母亲。《堂·吉诃德》是我读到的杨绛先生的第一本书。从那时起,我就被杨先生的博学、魅力、恬淡吸引住了,每遇到杨先生的书,我总要找来读,总能从中读到杨绛先生高贵而典雅的灵魂。

杨绛先生小时,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杨绛小名),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高一时,国文课本上有李后主的词,杨绛一读之下,若有宿缘,爱不释手。课余,她找来大量李后主的词,以及其他诗人的作品来读。童年是成年、老年雏形,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杨绛先生早先求学于振华女校,而后就读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并随钱钟书先生留学英伦。十数年时光中,与之打交道的尽是吴宓、梁宗岱、朱自清、叶公超、钱穆、李四光、费孝通、赵萝蕤这样的人物,一代民国学人的风华尽数展现在了她的生活记忆中。这一时期的杨绛先生最是享受。从女校到大学,无一不为之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氛围,其活泼的天性得遇此境,自会生出快乐的情致,为人生留下诸多美好回忆。

杨绛先生的低调,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透露着她近乎执拗的文化品性,更是包含了她对钱钟书的深情。她拒绝出席中国社科院主办的纪念钱钟书诞辰1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为的便是恪守她与钱钟书的诺言,“钱钟书生前跟我说,自己去了以后,不要搞任何形式的纪念会。”杨绛先生的人生已经到了一种“纯净”的境界,正如她的文字,看似平凡、不动声色的表达,充满了思想的韵味。

认真、严谨、朴实、富有才思,体现在杨先生的作品中。她的《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还有翻译经典《堂·吉诃德》,每一部书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与其他的作家不一样,阅读杨先生的作品,能比较容易了解她,她写的不是别人,更多的是“自身的经历与体验”。但在其中,我们又能读到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与她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一位看似文弱、实则坚强的女性的感受。

不过,现如今人们提起杨绛先生,总要提起她是钱钟书夫人,因为钱钟书的名气要大一些。很少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人们是以“杨绛的丈夫”来称呼钱钟书的。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她不仅是才女,更是贤妻。钱钟书婶婶对杨绛的评价:“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杨绛先生至今仍笔耕不辍。在把钱钟书先生数量惊人的手稿整理出来交付出版后,写了散文集《我们仨》,记录和回忆与钱先生及女儿钱瑗一起生活时的情形,展现了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境遇。四年后,她推出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做了一次终极思考。老人家虽年事已高,仍神清气朗,思路清晰。

而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先生,愈加通透。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我被她百年的智慧之光所折服,也被她女性的坚强所打动。总之,杨绛先生的一生,值得一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