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曹诚强
游览齐云山,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座书法、文化山。那傲然天地间的一方方精美的摩崖石刻与碑碣,把巍峨的齐云山装点得庄严典雅,瑰丽多姿,灵妙神韵。
位于休宁西部的齐云山,大自然亿万年风雨的雕琢,峰峰锦秀,岩岩入画,洞洞幽奇,林莽险壑,烟霞轻茏,宛如仙境。它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题联赞其:“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历代名流雅士纷纷探足齐云,李白、朱熹、唐寅、徐霞客、汪道昆、袁宏道、王守仁、黄道周、查士标、曹振镛、郁达夫……陶醉其间,吟诗咏怀,以生花妙笔歌咏齐云。许多妙文锦句佐以能工巧匠精心雕琢,或镌刻于悬崖峭壁之上,或铭刻于石碑之中,创造出齐云山凝固的历史、不朽的人文景观。至今山上尚存的碑铭石刻537块,其中摩崖石刻305块,主要分布在天门岩、真仙洞府、最高峰、岐山桥岩等处。这些石刻文体各异,或点画佳境,或借景抒情,或赞叹胜境,或游记存史;书法万千,流派纷呈,诸体俱全;而且“镌刻精巧,为世所珍”,具有极其珍贵的艺术、观赏、历史价值,是徽州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瑰丽奇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作家郁达夫在他的《游白岳齐云之记》中感叹道:“我总想有一部伟大的《齐云金石志》好编。”
山上林木葳蕤,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走过梦真桥,栖真崖绝壁上金黄色的“寿”字赫然入目,我满心惊喜,久久端详。字高230厘米,宽180厘米,是齐云山字体最大的一方摩崖石刻,为清代慈禧御题。字为阴刻楷书,笔捺沉重,深陷石壁,布局严谨,雄浑苍劲,厚实饱满,阳刚中透着秀美,端庄不失飘逸,功力令人赞叹。“寿”字四周藤树附岩,参天蔽日,清幽静雅,画意盎然,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此细品、抚摸、拍照。
步入“一天门”,凉风习习。“一天门”其实是象鼻岩的一个穿山洞。洞内石壁及石碑上历代名家书写的碑文诗篇20多块,碑刻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行草见多。不少文辞遒丽可爱,清新畅达,书法骨肉亭匀,俊秀高雅,两者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堪称文墨双佳。一通碑刻“西入天门步上台,茫茫石径倚云开”吸引了我,碑为明代新安太守崔孔昕所题。铭文很美,颇有步入云天,恍若仙境的诗情画意;书法更美,气势雄浑,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人得以尽情体味那“风墙阵马,沉着痛快”的书风。还有《齐云岩夜宿太微楼》、《咏白岳诗》、《题齐云岩诗》、《登齐云岩诗》等碑刻行草各成特色,仿佛是精彩的书法艺术展览,从中欣赏到字形、笔法和风格的变化莫测,浑然天成的美感。齐云石刻荟萃,碑碣林立,有江南碑林之称。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道观被毁,洞府被捣,碑林石刻被破坏了不少。眼前的这些碑碣,是那场浩劫的“幸存者”,是极其宝贵的文物珍品。
穿过象鼻岩门洞,神情豁然开朗。象鼻岩与青狮峰遥遥相对,乃狮象把门。真仙洞府壁立千仞,洞窟奇特,岩垂珍珠帘溅玉飞珠,落入碧池深潭,金声玉振叮脆响。这里曾是书家荟萃,巧匠云集之地,巨弧形的峭崖陡壁上,布满了历代的石刻,气势磅礴,望而生叹。王欧颜柳,苏蔡米黄,四体齐全,流派纷呈。最壮美的是“天开神秀”,笔力遒劲,工整丰润,神逸洒脱;最耀眼的是“天开图画”,繁体行书,隽永老练,雅遒丰韵,并用天然深蓝色加以衬托,特别醒目。还有“齐云胜境”、“太液玄精”、“半天晴雨”、“真仙洞府”、“雨君洞”、“云天一啸”、“银河泻碧”……书刻精湛,异彩纷呈,各领风骚,让人大开眼界。想当年,人们是如何攀附绝壁作业,在天地间留下这些不朽的文字?让人惊叹而感佩。路旁陈列的碑碣,参差错落,或雄劲豪放,或柔婉秀丽,《初望白岳山有感》等草书碑刻,更是挥洒跌宕,酣畅淋漓,那行云流水般的走势,挥洒自如的布局,潇洒飘逸的龙蛇,带出了一个浑然忘我的空灵之境。这里为山中佳境,古人赞曰:“齐云天下岩,深壁连绀洞;山山玛瑙红,高古复飞动。幽崖鬼斧穷,云壑飞仙恸;帘雨万丝飘,云彩千年冻”。游人尽可揣摩书法石刻,观赏洞崖帘雨,感受这里的美妙意境。
齐云石刻虽饱经沧桑磨砺,但大多石壁上的字迹依然清晰显目,刻文大多出自历代名流雅士之手,是他们的深度思索与深邃思想的凝炼体现。其镌刻者又是徽州专事石雕的名匠,刻功技艺娴熟,线条老辣纯畅,铁画银钩,精湛典雅,于“刻”中极尽刀味,不失原作神韵,艺术韵味无穷。文学和书法相溶合,书镌艺术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使得这些石刻备显珍贵。在众多的碑刻中,最雄伟精美的是玉虚宫左紫霄崖下的骈体文《紫霄宫玄帝碑铭》的碑碣,铭文1028字,碑高760厘米,宽140厘米,厚20厘米,文笔流畅,书法苍秀,刻工精致,整块铭文用红砂石琢成,下雕赑屃(形如龟)承托,坐南朝北,巍然挺立,大气凝重,让人叹为观止。正面碑文为明代江南才子、书画家唐寅登游齐云山,应道长汪泰元之邀所撰,背面为《紫霞崖兴建记》。字为书法家戴炼所书、汪肇篆额,碑为镌刻名家朱云亮、汪阳熙所刻,故有“三绝碑”之美誉。
一路行去,几乎可见岩岩有题刻,洞洞有刻铭,碑碑有妙文,可谓一路文字,满山经典。题刻有年代久远的,如黑虎岩下的崖刻“云岩”,出自宋代翰林、书法家程珌之手;也有“年轻”的,如刻于独耸峰岩壁上的“方腊寨”三个隶书,为著名书画家赖少其游齐云山时留下的墨迹。有写风景之绝,如“亘古奇观”、“齐云胜景”、“第一洞天”、“第一蓬莱”,“秀拔诸峰”;有写地势之险,如“复还天巧”、“蓬壶深处”,“飞举冲霄”;有写岩洞之幽,如“白岳山房”、“栖真岩”、“紫霞崖”、“楼上楼”;有写桥台祝语,如“詹东图读书台”、“大石桥”、“福寿康宁”;有写景记史,如“岐山石桥岩碑记”,描绘了桥岩概况、佛殿“石门精舍”及泉水风光;有写道教碑记,如《三十六洞天碑记》、《七十二福地真人名氏碑》、《白岳文昌祠碑记》……这些不同年代的摩崖石刻与碑刻,用优美的线条,分明的梭角,不同的方块,呈现出艺术的美。那隶书,映现出优美的笔法;行书,如龙跳天门,虎踞凤阙;草书,如笔走龙蛇,如醉如狂;楷书,端庄秀丽,丰润饱满……漫步山中,随处都可使人感到书法的美,艺术的魅力,文化的熏陶,让人流连忘返。凝视石刻,仿佛看到伴随着铿锵的金石声,一方方神圣丹石的镌刻,历史汇聚成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构成一个无限想象的美妙空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