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屯溪
吴军航
历史上的新安画派画家大多数以徽州当地的画家为主,这是一个无可质疑的事实。生活在清代西溪南村的画家吴龙就是新安画派画家中的一员。
吴龙,字在田,号云友、研友、砚友,他的生卒年代没有明确的记载,大约活动时间是在清代早期。吴龙曾与许多新安画派画家有密切联系。如他曾与新安画派的郑盿画家合作作画。据《笔啸轩书画录》记载,吴龙作山水画,郑盿同时题诗。吴画郑题的合作时间为“壬子春”。按郑盿的提款推测,郑盿此时的书画活动应当是在清代康熙十一年,郑盿时年66岁,吴龙的年龄与郑盿相仿。吴龙长期生活在西溪南村,他的绘画作品当时在徽州较有影响。由于诸多原因,现在吴龙的绘画作品在民间很少见到。有幸的是现在安徽省博物馆有他的少量藏画。作为新安画派的早期画家,吴龙及绘画作品得以幸传,从而避免了像考证西溪南画家吴又和只有一幅画传世的尴尬局面。
清代书画收藏家吴其贞在《书画记》里有一段文字,能帮助我们了解吴龙的一些情况:“此图得于溪南吴龙之手。龙,吴氏家人也。聪明多技艺,皆出自己意,未赏学于人。若临摹宣铜炉,接补汉玉颜色,制琢灵璧、假山石,修补青绿铜器,一一皆瞒过有见识者。此为溪南神手。”从以上文字得知,吴龙多才多艺,他不但是一个书画家,而且是一个收藏家。这里说的此图指的是他当时收藏的倪云林《竹梢图》。吴其贞在书中的记载为大家研究吴龙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2009年9月,安徽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新安画派》画册,其中就有吴龙的两幅山水作品。这两幅作品均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分别是《草亭听泉图》和《一坞斜阳图》。从这两幅山水画中可以看出吴龙绘画的大致画风。首先他表达的题材是新安的家山,这与当时的新安画派画家们的反清复明的志向是一致的。当时的新安画派们的抗清活动失败后就纷纷遁迹山林,寄情山水,借以书画笔墨形式来抒发胸中意志。我想吴龙作为新安画派的一员,受当时的有骨气的志士影响,以笔墨寄情山水,体现出了他的志向。同时,吴龙还积极与一些新安画派的画家们密切往来,以笔墨交心会友,也是人以群分的佐证。第二是吴龙画中的笔墨娴熟,体现出了他清逸儒雅的风格。他的大幅山水画风与明代吴门画家沈石田画风相近。而在安徽省博物馆所藏的芷子青绿山水轴却工整苍秀,大有元人笔意。吴龙是地地道道的徽州西溪南村人。他在落款中自称“丰溪吴龙”,“丰溪”指的就是古代西溪南村。如今,吴龙的绘画作品收入《新安画派》画册,说明他的绘画作品代表了新安画风,并被人们所肯定。
细观吴龙的绘画,他在继承古人画风的同时,有许多创新之处。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就能看出这些特点。
首先在《草亭听泉图》中,作者将画面进行了整体设计,调动了画面中的所有因素来烘托出“听泉”这一主题。笔墨、构图、内容等都是为着为主题服务的。在明末清初之际,一个画家能用创新意识作画,说明他的眼界很高,善于学习,对艺术的认识深刻。
该画为绫本,设有颜色。画面的中心部位,描绘了草亭内有位高人面对山泉,静心观赏。他心态闲雅,不仅是用眼观景,用耳听泉声,而且是在用心品味着深山间的韵致。为了突出主题,作者使用了藏露手法,将亭子的一大半隐藏在松柏树丛之中。唯独人物显现在黄金分割律的主要位置。树干和树叶连成一片,烘托出站在亭子一角的听泉人。泉水从悬崖峭壁中流出,时隐时现,有藏有露。几经周折,汇入山谷的深潭中。作者也着意描绘了泉水的形态,泉水是动态的,在山崖间是纵向曲线,流在山谷底则积成了深潭。泉水的波纹、浪花也就成了横向的曲线。山石因泉水的冲击流动发出哗哗响声,犹如弹琴。山岩山涧因泉水而活,显出生机。山间清泉叮当,激情满怀,为山林而歌。这么美好的景致只有富有诗情画意的人才能体会。人是高于一切的。因此,这幅画表面上是在表现山水,实际上是在歌颂人,是借山水的自然风光来陶冶人的情操。
作者为了创造情境,烘托气氛,还特意将近景的几株松柏着意描绘。松柏的造型高古,松树根部犹如龙爪,有古树盘根之态。树的中部枝干扭曲,伸展有度。整个树身松鳞满布,吴龙对松干结疤的描绘,树身藤萝的缠绕,都作了精细的刻画,体现出了一定的笔墨趣味。松针造型呈圆状,细密的松针与茅亭顶部的茅草及亭子地面的栏杆在笔法上较为统一协调,柏树带点的叶子浓而密集,连结成了一个显眼的面,并与山石、松针的面形成对比,体现出变化关系。近景的山坡与远处的山崖又是一个块面,还有水潭的水面,这些形状不同的面形成了多层次的对比,具有音乐的节奏美。景物之间虚实分明,层层生发,虚中有虚,虚中有实,实中有实。各物体之间有线有面,线面结合,浓淡相间,关系融洽,质感非常鲜明。
再看作者的作画笔法也富有变化,近景的岩石用笔粗犷,远景的山峰线条挺俊多姿。高处裸露的山崖面与面的组合呈几何形状。这些方面就能看出有师承渐江画风的特点。更远处的山峰以淡墨写之,墨色淋漓。在作者的笔下,小草、树木、山石、泉水、建筑和人,都组织得很美。作者通过情景导入,把大自然的山泉比作了琴弦,人们观此画如同深入其境,“松风流水自然调,持得琴来不用弹”,这显然是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境界。
(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