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朱国平 文/图
厦门凤凰于飞是我的文友,一个中年女子,打理着自己的公司,有着自己的事业。不仅钟情于文字,出版过诗集、散文集,而且有着喝茶的嗜好,用她自己的话说,在她的生活中,不可以一日无茶。为此,她花了不少的时间和银两,自认为是从“喝”茶上升到了“品”茶。
她在《寒门客来茶当酒》一文中写道:喜欢茶,是因为茶勾留了山川大地的青翠,吸附了天地日月之精华,爱茶,爱那分清亮的颜色,清纯的姿色,清苦的特色,清心的本色。当那一注滚烫的水,注入那曾经或稚嫩或年青或古旧的茶身时,那蒸腾而上的热情,那轻柔围裹的芬芳,心中想到:“从来佳茗似佳人”,面对秀色可餐,神韵可饮的茶,谁不愿意“即当闲吟客,也做窃绿人”。当我们静静地品饮,如醉地享受时,是否,天人合一的境界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呢?在《茶醉》一文中,她说,“喝酒会醉,饮茶也同样会醉;酒醉胆大,茶醉心慌;酒醉大多是有心理准备,茶醉常常都是意外。”她称自己是“一日无茶,一日就无神。工作、读书、上网、差旅他乡,茶必不可少”,是个名副其实的茶客。
“茶亦有道,茶语清心。”我认为,茶遇到了这样的女子,实在是一种造化。女人喝茶喝到物我相忘且醉的境界,其心必是温文尔雅、清丽脱俗;其性必是平和澄明、雍容大度,是为知性之美,仿如茶之极品,欲饮不得,得之难拒。
去年在北京听“企业文化优化国民性”和“中国企业文化国际化”课程首创者,北大、清华EMBA总裁班特聘专家葛树荣教授讲课时提到有关茶文化,他说既能养身又可修心已是公认的事实,但是一个心修到什么份上、性养到什么程度,可以品一品泡的茶便知一二。其意是说,不同的人用相同的茶和水泡出来的茶,色香味是不同的。乍听,觉得有点玄,但经葛教授细一解释,又不无道理。
他说,品茶高手善于营造一种喝茶的氛围,这种氛围中充盈着一种气场,能够影响喝茶人的心情。心情影响人的味觉。
在我的印象中,茶通常是用来待客的,自己喝不喝不重要。“以茶表敬意”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礼数,客人来了,递烟敬茶。条件好的,以上等茶待客,条件差些的,也能泡上一杯粗茶,礼到情在。
现实生活中,要成为茶客是件比较难的事。可能经常有人请你喝酒,但却极少有人特意请你喝茶。若遭遇被请喝茶,也多半是喝茶之意不在茶。粗茶淡饭的简朴饮食,是多数人的生活习惯,在喝茶上破费银两、耗费时间,对于一般百姓而言,显得有些奢侈。擎一杯香茗追邀明月,含满口清香迎接初阳;甚或是几盏香茗,三五好友,隐于喧嚣,这样的气韵风格怕是只专属于高人们。
喝茶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意外,起始于十年前一个炎热的夏季。为了解渴,我用大茶壶泡,然后把五六只杯子倒满,等凉了,再一杯杯地把它喝完,然后打个饱嗝,堪称牛饮。因为我没有喝茶的经验,茶带给我的最初印象是长途汽车站门口摆的那张桌子,桌子上放满了玻璃杯,杯中是泡好的茶水,上面盖着一块四方的玻璃片,2分钱一杯。母亲每带我去车站接父亲的时候,会买上一杯茶给我喝,我就是大口大口地喝的。
后来,结识了媒体和书画界的几个朋友,相聚其间,不经意间倒是喝了不少的茶,渐渐地体悟出一点浅见。喝茶绝不是因为渴了才喝,而是因为想喝才觉得渴。人活世上,有些东西你是没有的,所以不能苛求。
有时候,我觉得追求完美对自己是一种伤害。但是茶确实可以让人的心境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其实,茶本身并不是奢侈品,喝茶与喝水有着本质的区别,且不论茶有着诸多的保健作用,其“怡情养性”之茶道足可令人消除浮躁,升华境界,提高生活质量,这似乎与贫富无关。既如此,为什么茶并没有成为所有人的生活必备,就像人每天要吃饭一样?我不得其解。
现在,我已将茶归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话可以少说,但茶不可以不喝。我既不是为了能够养生,也不是为了装风雅,而是一种传承。从国人自古以来的礼数开始,一直往下走,走到让自己的心境得到平和,让胸中的块垒得以销释。
人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因为通过努力而追求不到才缺失的。但是,拥有一味茶,享受茶带来的生活情趣,却是可以追求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