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光”“影”交织的绚烂和美丽

2022年0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吴兆民

“浮光掠影”语出唐代褚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诗意虽好,但作为成语通常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等,却是贬义的。而眼前为姬臣所著、丰一吟所题的文集即名为《浮光掠影》,颇耐人寻味。

这部近30万字的文集从所涉体裁看,是诗词、散文和书法三位一体的合集,古朴典雅,趣味盎然。从所写题材看,有写人,有叙事,有记游,林林总总,让人如入春天里的百花园,感受到种种绚烂和美丽。

由于古典诗词平仄、韵律体制的严格限制,现如今年轻人中少有问津者,使千百年来风华独步的古典诗词在今天几乎到了要“断后”的境地。作者是80后青年,却孜孜于此,把玩得得心应手,令人称赏!从其作品来看,平仄工整,韵律谨严,格调清新,颇多气象,这无疑是通过自我咀嚼、自我涵养的结果。即如《沁园春·邓小平同志百年华诞》:

荏苒春秋,世纪风云,万载溢芳。想冲天烽火,漫江迷雾,高擎赤帜,打点行装。辗转挥戈,雄兵跃进,日蒋丢盔弃甲忙。西南定,展经纶大策,协治国伤。

神州万里春光,怎经得腥风血雨狂。正昂扬斗志,军民奋勇,晴空霹雳,百孔千疮。平灭妖氛,拨云见日,覆地翻天慨又慷!东风劲,喜河山重振,祝嘏称觞。

这不能不说是很有况味的词作吧?而创作此一作品时,作者尚是年仅21岁的在校大学生!本书中收录古典诗词作品98首,一展其文字之功底,吟咏之才情。

姬臣自幼酷爱书法艺术,五岁习字,先学柳公权,后师颜鲁公,十五岁开始临习魏碑,凭自己的刻苦和悟性,16岁就崭露头角,成为安徽省书协的少年书法家。其书体沉稳端庄,自然老道,文集中所收自16岁至28岁所书23幅书法作品,可见一斑。

作者安静谦逊,孜孜以求,不追名逐利,避心浮气躁,工作之余对学术研究兴趣浓厚,与众多名家过从甚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卢兆荫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他主持挖掘考证的“满城汉墓”举世闻名,当25岁的姬臣由黄山赴京时,年逾八旬的卢先生冒着寒风由女儿陪同去宾馆与其见面,两人谈至深夜;著名语音学家吴宗济以百岁高龄为之题写“文章有新意,事业让群贤”,作和诗见赠,相互探讨语音学之魅力,并以谦逊态度不耻下问,求异体字之读法;名满天下的学术大师任继愈时常将新著寄赠。

作者由于酷爱京剧与曲艺,与不少艺术大家亦有交谊。时年88岁高龄的一代京韵大鼓宗师骆玉笙曾亲笔致函:“我很高兴有你这样的远方小同志十几年来关注着我……我只有继续好好地为人民服务,才对得起你的关心和热爱。”京剧梅派艺术传人梅葆玖、李慧芳、张春秋等诸多名家,时相问候,并寄照片存念;88岁的著名歌唱家王昆寄照留念并写信鼓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更希望他“从事文学创作不固守,不僵化,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凭什么一个身处皖南山区、从事基层工作的“80后”青年能够得到名流大家的青睐而成忘年交?从根本上说,是作者有渴求真善美的美好心态,以诗词唱和,以书作切磋,以文会友,加上礼仪在先,老成持重,消弭了人与人之间年龄的鸿沟、学识的悬殊、地位的差异,由此带来了萦绕身边的美轮美奂的人情之美。他生活中的“光”和“影”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蕴藏了绚烂和美丽!由于作者心地纯良,举凡人物、事物、景物的表现无一不显得情致盎然、文采斐然,令人叹赏。卢兆荫先生在序文中说:“笔下流露出对文学、史学大师的景仰之情,对民间艺人坎坷身世的悲悯之情,对亲朋戚友的怀念之情,对学术研究的向往之情,对一物一事的忆念之情,无不情思质朴、真挚感人。”确乎如此!

作者以“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的理念甘坐冷板凳,在从事基层工作之余,坚持书写着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思想。姬臣在《前言》中阐释自己对“浮光掠影”的理解:“我年未而立,涉世未深,日间忙于工作,夜间埋首书斋,纵有所想所感所议,总也是肤浅的。我是一个平凡者,日常生活大部分是由一个一个平凡的人、一件一件平常的事、一点一滴平淡的感觉所组成,这些人、事、景、感等大多稀松平常,转瞬即逝,但又发出光、亮、热,印在脑海,时而浮现,值得将这些光和影从脑子里移到纸上,记录下来,成为文章。”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91岁的于蓝同志对此予以赞同,亲笔写信鼓励说:“你这80后的青年,如此酷爱学习,兴趣广泛,自学不已,写了那么多的‘光’和‘影’,就算是‘浮光掠影’,也是难能可贵的!……为此,让我这九十已过的老人深深敬重你!我衷心祝愿你支持你!”

《浮光掠影》这部文集清新雅致,流芳溢彩。它以典雅的封面设计和精美的彩印渲染,直扑人们的审美视野。它以“浮光掠影”为书名体现了作者的自谦,以旧体诗词、书法艺术等展现出当代青年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而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爱女,著名书画家、翻译家丰一吟先生也通过题写书名、挥毫作画赞同并鼓励这种低调沉稳、坚持不懈的求知与生活态度。从这“光”与“影”的交相辉映中,我们领略了深藏其中的绚烂和美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