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张武扬
唐诗,是从历史深处延伸出来的吟唱,是落满时光尘埃的歌咏,是中华文化绵延的精魂,是内心储满灵光的倚仗。
鲁迅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无论是咏怀述志,还是边塞豪情,无论是离愁别恨,还是民生疾苦,无论是田园情趣,还是时光节候,唐诗都有或细腻或宏大的覆盖。当代的中国人,从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甚至牙牙学语开始,大都会接触唐诗,唐诗是我们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最初的启蒙教材,是母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时间的栅栏,隔不住那些词句之间传递着神秘的文化基因联系。
唐诗的“唐”是时代的标识,两个字联系在一起,很容易令人想到岁月的沧桑与无奈。平时,或许那些诗句总是不声不响地蜷歇在记忆深处,有的人似乎也把它渐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境遇及爱好的变化,有的人很久很久都不再触摸唐诗了,身边更加年轻的一代代新人,张口就来的是流行歌曲而不是唐诗了。但是,唐诗的包容与内涵广阔无垠,尽管有的时候是一种地老天荒的沉默,那也是一种沉潜崇高的孤独。
是的,唐诗可能会沉寂,可能会被搁置,但不会被磨洗到踪迹全无,那些诗句总是深深地潜藏在大脑皮层的最隐秘处。一旦被碰触、被撞击,就会被唤醒、被激活。为什么会有这样揳入生活缝隙的感染力、穿透力?有人说,唐诗里有一种文化密码,只要拨对了号,甚至是偶然而细微的托物寄情的触动就会迸发,从里到外,照彻生命。存诗五万首的《全唐诗》,本身就是举世罕见的文化奇观,从局限走向无限,从过去走向未来,在博大恒久的传承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年末受邀参加一个单位春节联欢会,节目热热闹闹地进行到一半时,大家起哄要求我上台朗诵一首诗。猝不及防间我立即想到朗读唐诗,而且不能是童稚背诵的七绝或七律之类的,起码应是首长律的唐诗,于是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但心里没底,毕竟久未诵读了,勉勉强强地刚一登台,面对黑压压的人群,再加上台上灯光的刺眼不适,更增加了几分心理的紧张。为解脱压力的几句开场白,拉拉杂杂说了好长一段,不外乎由于时日已久,怕不能完整背出,背到哪里算哪里吧,请大家见谅云云。谁知一旦起了头,初始几句还有些磕磕拌拌,但越背越顺畅,渐渐地竟摇头晃脑起来,仿佛满眼杂花生树。一直到完整地诵读完了,还意犹未尽地没有即刻放下手中的话筒,直到掌声热烈响起。
唐诗是种永恒的文化符号,对唐诗的聆听能感受到那份高古、那份安详、那份宁静。那年我登上远离大陆的一个海岛,傍晚在寂静的海边散步,月光如银,洒在沙滩上,忽然觉得盈盈星空下存在一种莫测的变化与深奥的玄机。不知泊在港湾哪条渔船上忽然传来稚嫩的童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种剔除内心的尘垢而感到的一种清新、超然,也是一种纯净的覆盖。我曾在江南农家住过一段时间,独自在天淡云闲、烟树参差的草野漫步时,忽然感到千百年前,某位唐人似乎也曾这样在我站的地方吟风诵月,以其内在的色彩与动感,发幽古之情思,抒天然之柔情,那应该是一种纯粹从个人视觉听觉甚至嗅觉中流淌出来的体验。
唐诗诞生的前提是必须熔铸一种崇高清澈的激情,经过磨砺、修养、吐纳,才能有与天地相映衬的灵魂。那一抹抹山水,一片片风月,一种种情思,静静地凝固于文字的节律之中,默默地等待着知音到来。一次与朋友聚餐时,偶然看到央视3套的《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一位多年未曾登台的老艺术家正在朗诵唐诗,大气磅礴的诵读,让人忽略了那满脸的皱纹,那从丹田里抒发出的特有意境擦拭我们的目光,也淘洗我们的心灵。那是一种登高与远望,也是一种俯瞰与超越,他读暖了我们手中的一杯冷酒,如痴如醉的内心漫出来的是葱郁与热烈。
唐诗是从深邃的历史与心海中提炼出的诗情,但不是束之高阁的圣句,无论是豪放的,还是妩媚的,无论是荒寂的,还是禅境的,都能把人们带入语言尽头那无边的心域。诵读不是搜索枯肠的的找寻,而是在特定情境下脱口而出的心境描述。30年前,我曾与同伴在黄山夜登慈光阁,没有其他的行人,只有我俩在黑暗中孤独地登攀,随着视觉能力的减弱,似海浪咆哮的松涛声使人变得敏感起来,密林里奇怪的声响仿佛冥冥中之潜藏着不可测的危机,全身上下每一毛孔俱尽张开。倏忽间,同伴壮胆似的以雄浑的男高音放声高诵:“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那种年轻的释放与激情令人至今难忘。
唐诗的意义存在于寻求过程之中,唐诗甚至成为生活的座右铭,被写成书法条幅,被印成明信片,即便是诗句中一骑烟尘、一叶孤帆、一袭青衫、一行白鹭……都能找到自己熟悉的音律、韵味、气息,都是非物质的精神财富,都是豁然而悟的境界,既可穿越细微,也能涵盖辽阔。它是浩荡、不羁的,没有任何地域可以框缚,即便是在海外华人的客厅、餐馆和旅店也随处可见,那是文化的传承与执著。许多人在唐诗里走来走去,最终往往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唐诗——原来在金钱、权力、地位、名声之外,还有专注地一直凝视、护佑我们的泱泱文化大成!德国著名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在《尼罗河传》里写道:“朝代来了,使用了它,又过去了,但是,它,尼罗河——那土地之父却留了下来。”让人们懂得从容、懂得感激的唐诗,曾在朝代的更迭和时代变迁中被我们反复使用,它是历史的留存,也应该如青山绿水一样留芳万古,用作滋养民族的文化土壤和见证。
在历史的长河里,唐诗永远在被阅读,也在阅读它的阅读者,只要你真正读懂唐诗!啊,不老的唐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