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宏潭有约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曾喜爱

为了践行春天的邀约,一个暖意融融的周末,我和县作协胡主席、地方志的盛局一起坐上了宏潭快递商务车。

胡主席和盛局堪称黟县通,一路聊着宏潭的名胜古迹、历史故事。相传宏潭最早有十八姓,但没有记载。之后有了汤、胡、程,而胡姓在宏潭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记载,这说明宏潭的历史很悠久。明清鼎盛时期宏潭被称为万人镇,仅汤胡两姓的大祠堂就有二十余座,还有亭廊、庙宇。美丽的凤凰山隐藏着一个碧云仙洞……我竖起耳朵聆听,不放过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开车的帅哥也直呼:长知识了。

老朋友小汤、胡哥早就在街口等候了。在“心若在梦就在”的微信群里,他们发的凤凰山奇山怪石图片令我神往,各地驴友徒步凤凰山晒出的美丽风景照,同样令我羡慕。于是,我们一行直奔凤凰山。

进山的路只有一米宽,一路的杂竹、柴草,是小汤和胡哥他们组织留守的村民去年用了整整一个夏季,披荆斩棘,将一个二百多亩面积的园林般的凤凰山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说着走着,眼前突兀出现了奇形巨石,有的如巨贝张合,有的如弥勒躺卧,有的如魔兽窥探,层层叠叠向山顶堆积。举目探望,顿感,满山滚石如潮涌动,如洪奔腾,像3D电影般的画面扑面而来。

沿铺满落叶的小径爬上一处相对平缓的坡,坡壁崖脚凹陷处有一洞口,大约一米见宽。“这就是碧云仙洞,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作协胡主席一边观察一边解释说,厅堂高约二丈有余,能容纳百人,纵深处深不见底。原来是有蝙蝠垂帘的,现在可能飞到更深层的洞穴里去了。

翻过坡,眼前的景象让大家吃惊:一根形如巨蟒的千年紫藤,身上披满了苔藓和袖珍凤尾草,如游龙般匍匐在山间,令人生畏。另一根大紫藤绕地扭转摆动,攀附缠绕在需两人才能合抱住的香枫树上。我这才注意到,凤凰山上,不仅仅是石林,它还有茂密的树林。将惊讶的目光依依不舍地从树梢移下树根,竟然发现树是长在石头上的,树根像老者手背上突起的青筋环抱着石头,伸进石缝,直至远端寻觅到土壤,为树抵达到参天,为叶的葱茏提供养份。这根的坚韧不拔,这根与树干与叶的情愫让我敬而生畏。这种石中林,林中石,树与石的嫁接景致,也许只有在凤凰山上才能独享到吧。

再看山下,宏潭村坐落在一个大大凹形盆地里,自然村犹如随意撒落的珍珠,镶嵌在盆地的各个方位。宏潭全景一览无余,我们不停地按动相机拍下这美妙的景中画,画中景。

这是一个以汤、胡、程为主姓的聚族而居的徽派古村落,明清古建筑虽说所存无几,我们还是寻寻觅觅。拐进一农家院子,与楼房极不相称、残缺不全的院墙上,竟然还幸存着古照壁,照壁墙脚石上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浮雕还清晰可见,墙眉上大型立体石雕虽然被毁坏了,但从残留下来的构件中还是可以窥探出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原貌来。一个照壁墙都如比讲究排场,那么它主体结构该是何等的辉煌。

在村里一汤姓人家,我们还看到了保存完整的“宏川常春堂”徽剧戏服行头,龙袍、战袍威风凛凛,花旦青衣服饰鲜艳夺目,刀剑依然闪亮,当年徽班入京的画面仿佛依稀。

行走在这片原本是宏伟建筑的旧基菜地边,踩踏在历史的残砖碎瓦上,心中还留念在凤凰山的景致里。那个鼎盛的万人宏潭,经历了岁月的烟火摧残已经衰落,被历史的尘埃深埋。但是他的精神还活着,“繁华落尽见真淳”,那割不断的血脉香火仍然在燃烧。

在游历了宏潭古镇的废墟后,在翻阅宏潭时光的画卷中,感触她随着季节自然更迭变迁,宏潭形象在我心中陡然升华,我们翻阅的是一部缺了边角的史书,书中蕴含着厚重。

小汤说明天还有一个50人的户外队来访,那么明天凤凰山那层林尽染的石林里将被五颜六色点缀。假以时日那个喧闹的万人镇也将不只是传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