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汪海潮
2013年,对初中海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他身心两处,齐头并进地走进了新安山水。他通过多年的研习,终于明白:是新安山水这位造化之师成就了中国现当代绘画史上最杰出的大师黄宾虹。宾虹大师则将新安山水这位造化之师无尽的神韵与自己的笔墨融为一体,为中国画坛奉献出了取之不尽的绘画艺术财富。当今,师宾虹者,如过江之鲫。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绘画大师对后人影响如此之大,实属罕见。
初中海,是当下无数受宾虹大师影响的画家之一。然而,在这些师宾虹的浩大队伍中,他走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独特之路:跳开绝大多数人刻板、勤奋地临摹宾虹大师的路数,他认为那样只能得大师绘画之形,而终不得其神韵。他学习宾虹大师,紧紧把握三个关键:一是笔墨,二是学养,三是造就宾虹大师的新安山水。唯有吃透这三点,才能深得宾虹大师绘画艺术的内在真谛。于是,多年来,他在笔墨磨砺的同时,更多的精力用在对宾虹大师绘画艺术的源流,以及濡染宾虹大师艺术心灵的新安山水和影响中国绘画几百年的新安画派的研究上。2013年,初中海带着心中一个宏大的学术规划——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部专著,系统地阐述宾虹绘画艺术特征与新安山水、新安画派的关系。他给这部即将面世的研究成果定名为《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
应该说,初中海这次走进新安山水,是充分准备的。他带着学术研究的理性思维,带着50余年书法练习的笔墨功底,期望沿着宾虹大师和曾让宾虹大师饱吸法乳的新安画派诸贤的足迹,带着如前贤一样的那份虔诚,叩响新安山水的造化之门。在这神圣的真性山水中,悉心参悟,苦求造化心中艺术之源,并将宾虹大师及新安诸贤于新安山水间遗存的艺术神韵,融入自己身心,贯通自己笔墨。
初春时节,新安山水间春意料峭。初中海住在黄山西大门脚下焦村镇一个叫做风景村的王老汉家。他推窗远眺,黄山西海奇观,恰如同古人(宋)韩拙笔墨形胜那样扑面而来:“峰石崖涧,磊落雄壮,苍硬顽涩,矶头菱面,层叠厚薄,覆压重深。”自此,初中海朝夕推窗凝神静思,时而推门临溪进山。一路抚绝壁触苔藓,映古潭掬玉珠。登石梯攀危岩,云雾缠身思绪飘渺。探幽谷临深涧,飞泉叩耳心音和鸣。连日来,初中海忘了尘世喧嚣,一任造化濡染、启迪。不知不觉中,山水似乎渐入心中。偶尔案头捉笔,感觉腕下笔墨隐隐能合造化神韵:落笔坚实,堆叠凹凸,极具深浅之形。浓墨,湿墨,枯墨,干墨,线条亦见阴阳。点墨匀均高下,乃为破墨之功。纵然是高山危石,在其笔下的极端抽象线条中,也出现了层叠秀润、崔嵬而颠险之境象。至于嵯峨岩石,怪石崩坍,亦在其浓、湿、干、枯、竭五分墨趣中,尽显崪屹嶙峋,千怪百状,纵横放逸。一点一画,各有古今体法存焉。此乃正合古人云:石无十步真,山有千里远。况石为山之体,贵其润泽而不贵其枯燥也。
此次新安山水之行,使初中海表现山岚神韵,用一己之焦墨,循古人紧扣山之体——石,作文章。自此以后,但凡见初中海绘画中的山岚之韵,皆从一石一岩中见功夫,诚如唐人张彦远曰:“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长,而不守于俗变也,”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功倍愈出,不胜其色。惟初中海以书入画之焦墨用笔,方能力透纸背,状石即可达到”雕透“之功。当然,造化给初中海带来的不仅仅是笔墨上的收获,更在绘画理念方面:山水绘画不是关于山水的绘画,而是写心的,写我之心。然而山水画写心又不是表现抽象的概念和具体情感,而是“意思”,即意境和思想的内涵,并在这些诸种元素融合之间,产生一种与心旌同振,息息相关的“气象”。客观山水和画家内心山水,当下体验与永恒伴生,超越此在于他的空间性的分别。这便是初中海在历代前贤大师留给后人宝贵财富中常常参悟到的“由形、技而心、性,由技巧而精神,由形而下而形而上,由技进乎道矣”。从案头进入山林,出内心入造化,新安山水将以它独有的内涵,一次又一次濡养着这位宾虹大师之后的笔墨和性灵。也让他性灵开悟:新安造化,焦墨之道,互相融合的路径上,还很漫长。还有无数的探索在等待着自己,譬如用笔,譬如写生,譬如我入造化,造化入我……
新安山水,为初中海打开了通向艺术圣境的幽深门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