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吴
军
滔滔江河,逝者如斯。《中国文学史》波澜壮阔,源远流长。到了魏晋时期,蓦然回首,为之一新。话说魏晋之前的时代:
(一)诗书时代(周公);
(二)子史时代(《论语》、《春秋》);
(三)骚赋时代(屈原);
(四)建安文学时代(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由初平四年而改为建安年号,时为西元196年,当时曹操带献帝迁都至许昌。
建安时代的文学为中国的新文学,此时期之政治固属黑暗,但此时期的文学却是划时代的,极足称道。因先前之时代,中国文学中如《诗经》、诸子与《离骚》等,其文学之表达均无独立观念与自觉性,直到建安时代曹操父子开始,才建立起建安新文学。钱穆先生如是说。
其实,所谓建安新文学,亦可说是继承稍早的五言诗之风格而来。话说此时曹操及曹丕父子虽在政治上已跃升为领袖,其作品则并无官僚吐属,仍出于私人情怀,实乃继承《古诗十九首》,在其文学作品中表露出人生独立观念。可谓旧瓶装新酒,体裁虽与前相同,内容却变化多端。如曹操《短歌行》(其一)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很多诗歌,都是对现实人生所感受的及时之作,时效性高,作者对当时人生的生活感受作出深情倾吐,情理融合,感人至深。
曹操的两子丕与植,他们的诗文也都承袭父风,但对文章的某些见解略有不同。如曹丕的名篇《典论·论文》,主要是评书建安七子的文学作品及曹丕本人讨论文章的个人见解。钱穆先生认为,曹丕的《论文》表达了文学家的曙光,为中国文学史上之呼声。曹丕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讲文学之价值与技巧的第一人。建安时代是文学觉醒之时代,当以曹丕为代表。魏后有两晋,再下去是宋、齐、梁、陈,此时期之政治虽黑暗,文学却极昌盛,此时期之宗教、艺术、音乐均达到极伟大之成就。
当时对文学提出最著名理论的是陆机士衡,著有《陆平原集》。接着就有钟嵘的《诗品》。《诗品》意即“诗学的品评”,是中国最早的诗学评论专书。钟嵘《诗品序》中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人生于世,所面对之日常生活遭遇与相处,一年四季之百态,摄入吾人心灵而感动,发而为文,再加上华懋的词采,将是一首成就很高的五言诗矣。然后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赞扬此书“体大而虑周”。六朝时期,尤其是到了梁,可以说是文学艺术最昌盛的时期,梁武帝子萧统(昭明太子)纂《文选》,这是一本诗文总集,世称《昭明文选》。如照年代分,我国古代文学史依照次序分是《诗经》、史、子、骚、赋及五言诗和《昭明文选》。
综合言之,说到建安文学,主要的除曹操父子仨之外,不能不说建安七子。曹丕的《典论·论文》中,首先说到这七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大致来说,建安时期的文学,除了曹氏父子仨魏武“雅爱诗章”,文帝丕“妙善辞赋”,陈思王植“下笔琳琅”,此后“俊才云蒸”,当以“建安七子”时期五言诗为大盛。人谓建安文学中好手有二,厥为曹植子建与王粲仲宣;钱先生谓曹操魏武“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是以亦不可小看魏武之诗作也。有诗为证:
魏武挥鞭雅爱风,文思武策自从容。言谈素抱风雅颂,吐属情怀赋比兴。
南越挥鞭鸣大志,东临舞剑御平生。人生几许如明月?对酒当歌朝露生。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