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董
建
我早年受到舅舅的影响,对篆刻产生了兴趣,当年篆刻资料匮乏,只买到《汪关印谱》《赵之谦印谱》等数种,如获至宝一般。《汪关印谱》为1980年出版,书很薄,48页。我虽然很喜欢汪关印风,想学,但不知如何着手。可以说汪关是我的初恋,虽无实际行动,但对其情愫总挥之不去,日后每当看到一点汪关的信息,都要加以关注。
韩天衡先生将文彭、何震、苏宣、朱简、汪关列为明季篆刻五大家。汪关篆刻对后世刻工稳一路印者影响很大,远者如林皋,近者如赵叔孺等。因汪关有《宝印斋印式》存世,人们对他的印风并不陌生。然而对汪关的生平事迹,多年来的文章多只言片语,语焉不详。钱君匋先生所写《汪尹子的<宝印斋印式>》是较早的研究文字,后来,我们陆续读到孙慰祖先生的《汪关存年考》《汪关事略考》《汪关<宝印斋印式>考校》数篇文章,新近出版的《可斋论印四集》中汇为《汪关研究三题》,至此一个完整、清晰的汪关形象开始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更令人欣喜的是,由孙慰祖、陈才两位先生编著的《汪关篆刻集存》即将正式出版。无疑,这将是目前汪关印蜕数量最全、资料最丰、研究最深、印刷水平最优的一本集子。
清人徐康在《前尘梦影录》中记自己旧藏有汪关汇集汉印一册,又记汪关因得汉印名“沙关”,喜与己名同,乃改沙为汪,以自诧于人。此说本自周亮工《印人传·书汪尹子图章前》:“尹子旧名东阳,字杲叔,后得汉‘沙关’印,少自治之,诒人曰‘吾得汉汪关印,合名关。’遂更今字云。”其实《印人传》版本不同,文字互有出入。上文引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赖古堂印人传》,而中国书店据上海文瑞楼印本影印的《篆学琐谈》一书,周亮工文中有两字不同,最关键的是“后得汉沙关印”一句为“后得汉汪关印”。2014年8月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印人传合集》一书,亦为“后得汉汪关印”。点校者于良子先生在前言中举出七种版本,但未说明所采据何版本。
即将出版的《汪关篆刻集存》收入最为权威墨迹资料——上海图书馆藏《宝印斋印式》卷一汉“汪关”印蜕下汪关的自注:“汪关铜印龟钮。予偶得此印,因更今名,又颜其斋曰‘宝印斋’。”(图1汪关自注)同时,万历甲寅(1614)年李流芳为汪关印谱所作序言的墨迹,文曰:汪关“过吴市得一汉铜章,龟钮,碧色斑斓,错绣其文,曰‘汪关’,杲叔宝爱之,遂更名关。问字于余,余字之曰尹子”。(图2李序局部)汪姓为徽州名族大姓,而徽州在清代以前无沙姓,民国后始有迁徙到徽州者。李流芳乡贯为徽州西溪南人,与汪关为徽州同乡,两人交往又深,序中所记当为准确。另外,“沙”改“汪”以及“少自治之似都不可靠,钱君匋先生《汪尹子的<宝印斋印式>》文中也曾认为凿‘沙’为‘汪’而改名‘关’,似太牵强,恐有误……‘少自治之’这一点,也有些教人费解。”可见疑义早已存在。现在墨迹的公布,判明了“沙”“汪”之误。
李流芳在序中还说到:“昔人景行前哲之意,尝寄之于名字,如张相如、顾元叹、王摩诘之类是也。”同样的故事还有清人蒋山堂原名泰,得“蒋仁”铜印而更名。至于我,在2009年岁末竟得一汉代“董建·臣建”穿带印,这等缘分,则为汪关、蒋仁两位前贤所不及,故南京朱琪社兄为此作七绝以贺:“服龙姓氏此中藏,繆篆铜花耀古光。雅事堪羡汪尹子,痴心何必改名忙。”
承编者雅爱,容我先睹《汪关篆刻集存》的样稿,因拉杂写出读后释去的一点疑义。此书的出版,带给篆刻、印学界朋友的信息,远远不止于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