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叶国胜
丙申春日,新茶飘香。应邀赴谢裕大茶叶博物馆品新茶,有幸结识了寓居上海的徽州书者高竹臣先生。
竹臣先生白皙的面孔,高挑的身材,文静的谈吐,书者的气质,我们一边品着新鲜出炉的极品黄山毛峰,一边聊着历史悠久的徽文化。随后,陪他参观馆内丰富的展品,无论是看破旧的制茶器具,还是欣赏古老的字画,他都看得非常认真,非常细致。当看到家乡前辈黄宾虹题写的“黄山毛峰第一家”横幅时,他恭敬站立,双目注视良久,口中不断重复着“好字,好字!真是受教了!”然后转身对我说,宾虹老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篆籀书和行草书上。他的篆籀书法得力于几十年的古玺印以及古籀金文碑版的收集研究,他从小就喜爱篆刻,中年以后虽然因为画画而很少刻印,但他对古玺印的收集研究却一直没有中断,寓居上海以后更是不遗余力,并致力于玺印文字的考证。竹臣先生言谈中透露出学养,举止上显得儒雅。
在随后的交谈中得知,高竹臣先生诞于歙县,自幼习书,深得父亲熏陶并亲炙,肇始二王法乳,临池学帖往往日课不辍,皆默识于心。数十年来勤勉不苟,寒暑不移,继而不袭成规转帖习碑,模移魏晋竹林之风,从汉《石门颂》入门,溯秦《峄山刻石》用功极深,进而使其书法融碑帖于一体,形成凝重又灵动的书风,别开生面,饶具气象。后来负笈上海求学直到定居上海,孜孜矻矻而乐此不疲,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先后拜钱茂生先生、刘小晴先生为师,倾心师事之,幸承指授,玄悟妙会,惟求心灵自由,书艺自然精进,有所成后,再入中国书协导师班、中国美院高研班深造,不囿于窠臼,兼收并蓄始入明人堂奥,集多种审美意象于一体,尤以大草最为胜场,笔走龙蛇,颠张狂素肆意驰骋,如入无我之境,故常有精彩之作,作品数次入选全国书法大展,屡获上海市书法大赛大奖以及上海市“百强书法家”称号等殊荣,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上海书协会员、上海市草书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师书法研究院研究员等。
竹臣先生生于徽州,受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影响极深。他说,虽然身在上海,但根在徽州。他爱徽州,犹爱徽州大地上遗存的诸多古代碑刻。只要有空,他都经常回到家乡,抽空呆在新安碑园读碑刻,有时到唐模镜亭看古碑、到呈坎宝纶阁赏古匾,有时还上黄山白岳看历代大家的神来之笔精彩之作。
临别之际,竹臣先生赠送我一本《高竹臣书法作品集》。
打开这本散发着油墨芬香的新书,如赏春日美景一般,他的任何一幅作品,笔法、墨法,章法俱佳,不难看出他的创作真是成竹在胸,行笔出规入矩,深得古人笔法,一点一线、恬淡尔雅,一撇一捺,传神为生,形体各异,意象万千:楷入褚、颜,行攻二王,草习张旭与怀素,又兼攻秦汉碑,其章法之严谨,线条之流畅,让我大开眼界。其中最吸引我的当是他的狂草,因为从艺术的角度讲,草书无疑是书法诸体中最能体现个人情感,最富有艺术含量的书体。他习狂草以“张颠醉素”为典范,汇集前辈从法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或传统或雄强,让人看后眼前一亮。著名鉴赏家、上海鉴赏协会副主席王金声在序中写道:高竹臣的草书作品,真可用坡翁“我书意造本无法”来概括,可谓“书无意于佳乃佳耳”,究其原因大概有意于佳则必求其技法,而无意于佳则适得其真性的流露,王金声说:“我爱高兄之书,更注重其人书合一,率真豪迈之真性情也,一根线条、一纸墨迹无不渗透‘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显示其娴熟深厚的功力,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人书合一的大写情怀。”方家的点评,当是对书者的肯定与勉励!
翰墨三十年,高竹臣先生醉心于书法艺术,不管外界书风如何变幻,都不为所动,远离名利纠缠,以徽人勤勉的品格、坚韧笃实的毅力,以其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悟性,始终在“三集斋”里默默耕耘,在笔墨之间以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宣泄情感,传递灵性,表达真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