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法小议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屯溪

董建

方法先生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说要办个人画展,想让我就他的作品写点什么。我很诧异,一时竟然不知如何推辞。结果是有了下面的文字。

回想我与方法认识,好像时间也不短了,当时方法尚以刻砚名。方法砚雕,少年即师从于名家张硕先生。现在算来,方法那时也就弱冠之年,可见悟性是很好的。据方法自己说,相比砚雕,他似乎对绘画更加感兴趣,一有空闲便提笔染翰。本来砚雕艺人学点书画,读点书,对提高艺术修养是大有益处的,但方法像是入错了行,主、副业开始有点颠倒起来。1995年,方法认识了居于屯溪的日本艺术家工藤贤司先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97年干脆放弃了制砚,成了工藤贤司先生的入室弟子。方法在这点上,倒是有点像老师:工藤贤司先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油画家,在他47岁时告别故乡,孑然一身来到中国,并对汉画像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纸笔来表现汉画的形态和神韵。2000年,工藤贤司先生被西安美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方法以弟子身份随之游学,不仅开阔了眼界,也有幸认识了诸多前辈,尤其是旅美画家范炳南先生对他的指点,让他至今记忆犹新,感念不已。

从工藤贤司先生游学的那段时光,应是方法最值得回忆的人生阶段之一:2001年,与工藤贤司先生一起为奥申委作巨幅国画;2004年,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在日本东京银座展出;2005年,只身到云南、贵州等地采风、写生;2006年3月,参加在日本举行的工藤贤司先生十个学生作品展,同年5月,在东京参加第二次国际墨彩画大展。此后,方法离开乃师,回到屯溪,居于胡开文墨厂后面的山麓中,沉寂了下来,我也渐渐忘了还有这么一位熟人。等我读到方法这批作品,我才知道方法原来是潜龙在渊,意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读了作品,总得说点观感,这其实也是方法的意思。然而,当我面对这些作品,一时还真无从说起。总体来说,方法的作品空间感强,造型能力也不弱。又不同于我们习见的作品,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具体点讲,就是方法的作品虽然也是用宣纸和毛笔来描绘我们熟悉的画面和景致,但与看惯的国画不太一样。我想,这是否和师从工藤贤司先生有关呢?另外,钟情于云、贵独特的风情,也是不无关系吧?所谓耳濡目染,自然近朱则赤。

看方法的作品,我相信别人也会和我一样,对其画面中强烈的色彩留有深刻的印象。或许让我感到有点特别的作品,就是所谓的“墨彩画”(似乎也有称作彩墨画的),大约“墨彩画”就是在水墨的基础上,更讲究使用色彩?方法用色确实比较胆大,他可以在表现梯田时,分别用三四种鲜艳、出跳的颜色铺上去,而可以不顾它是否用得合理。有的画在用色上,还借鉴了张大千的泼彩法。平心而论,方法在用色方面还是有点心得的,有些作品的光影效果就表现得比较好。这是他的优势所在,也是他的特色。

色彩用多了,或者用得不是很妥帖,就难免近俗。至于方法作品的色是俗是雅,抑或是大俗即大雅,那是观者的见仁见智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方法不会水墨或不喜水墨,在他的作品中,就有数幅纯粹水墨表现的山水画,水墨淋漓、笔墨酣畅,满纸烟岚。“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但愿方法的“色”,不是因为“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的结果,而是他在艺术追求中所需要的效果。

甲午九月廿日急就于吉砚书屋灯下,次日改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