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煮茶不论英雄(外一篇)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潘向黎

关于茶与酒的高下,古人早就有探讨,大概也是难以取舍,甚至借了茶和酒的口来各夸己长,攻彼之短,争个不亦乐乎。最早见于唐末王敷的趣文《茶酒论》:

茶乃出来言曰:“诸人莫闹,听说些些。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号之作茶。贡五侯宅,奉帝王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自然尊贵,何用论夸!”

酒乃出来:“可笑词说!自古至今,茶贱酒贵。单(箪)醪投河,三军告醉。君王饮之,叫呼万岁,群臣饮之,赐卿无畏。和死定生,神明歆气。酒食向人,终无恶意。有酒有令,仁义礼智。自合称尊,何劳比类!”……

茶为酒曰:“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千劫万劫,诸佛相钦。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打却三盏已(以)后,令人只是罪深。”

酒为茶曰:“三文一缸,何年得富?酒通贵人,公卿所慕。曾道(遣)赵主弹琴,秦王击缶。不可把茶请歌,不可为茶交(教)舞。茶吃只是腰疼,多吃令人患肚。一日打却十杯,肠胀又同衙鼓。若也服之三年,养虾蟆得水病报。”

茶为酒曰:“我三十成名,束带巾栉。蓦海其(骑)江,来朝今(金)室。将到市廛,安排未毕。人来买之,钱财盈溢。言下便得富饶,不在明朝后日。阿你酒能昏乱,吃了多饶啾唧。街中罗织平人,脊上少须十七。”

酒为茶曰:“岂不见古人才子,吟诗尽道:渴来一盏,能养性命。又道:酒是消愁药。又道:酒能养贤。古人糟粕,今乃流传。茶贱三文五碗,酒贱盅半七文。致酒谢坐,礼让周旋。国家音乐,本为酒泉。终朝吃你茶水,敢动些些管弦!”

茶为酒曰:“阿你不见道:男儿十四五,莫与酒家亲。君不见狌狌鸟,为酒丧其身。阿你即道:茶吃发病,酒吃能养贤。即见道有酒黄酒病,不见道有茶疯茶癫……”

茶和酒的争论最后是由水出来作了公断。在我看来,茶和酒无高下,只有清浊之分而已,所以总是说一杯浊酒,一盏清茶。

据说酒的一大好处是使人血气舒畅,胸胆开张,所谓酒壮英雄胆者是也。依我看却也未必。只看“青梅煮酒论英雄”就知道了。刘备明明有备而来,还喝了半天酒,还是被曹操的一句“天下英雄,就是你和我两个人”,吓得筷子都掉到地上,然后用打雷吓着了来掩饰。不但青梅煮酒,从鸿门宴到杯酒释兵权,可谓宴无好宴,酒无好酒,酒香经常被用来诱敌深入、麻痹对手、掩盖杀气。即使不是这样生死攸关的酒宴,所谓酒局,也往往是个局,和算计心机脱不开干系。至于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真到郁闷时喝酒,只能“酒入愁肠愁更愁”。

酒能使欲望强化,兴风作浪,茶却能将它消解于无形。茶兴起时,尘心渐息,两腋清风,无为无求。如果当时刘备是喝茶,也许喝得俗念全消,把万丈雄心都喝淡了,把天下也看作了海市蜃楼,曹操在对面虎视眈眈完全成了可笑的独角戏。到了最后,曹操突然来那么一句:“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使君却茫茫然微笑道:“你说什么?英雄是什么东西?”然后一举盏:“这茶好火候。”可惜,当时他们不饮茶。可惜,天下英雄都爱酒多于爱茶。

青梅煮酒所论的,也不过是到头来“浪花淘尽”的英雄,怎比得上张岱和闵老子品茶论水的千古一遇百代一逢?那种远离一切功利计较、摆脱一切世俗藩篱的相知相契,有如两柄水晶如意撞击出的一声脆响,清澈得令人无话可说。

因为曹操,想起了曹植,想起了一位诗人写曹植的诗——“曹植很懂事/静静地从灶里/走下来,头也不回一下/去画洛神了”(赵首先《闲聊三国之五》)。太好了,我们的才子从手足相残、权力漩涡中挣脱出来,去追求心灵的自由了。在这样美妙的解说里,曹植与他一代枭雄的父亲双峰对峙,那一壁张扬的是酒态度,这边厢已经是茶精神了。

吟到新茶诗也香

到了唐代,茶既为国饮,又正逢诗歌的时代,茶诗就蓬蓬勃勃地染绿了人们的视野。

但是茶诗浩如烟海,真要品赏,也不知从何说起。少不得举一漏万,窥斑知豹了。

如果要推举最佳短诗,我投它一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自己品茶赏菊,嘲笑那些只知道喝酒的俗人,何等自信,何等骄傲。

同样把茶置于酒之上,怡然自得于茶中清趣的,还有钱起的《与赵莒茶宴》: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抒发对茶的感情,尤其是新茶的,姚合的《乞新茶》别具一格——

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

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

先赞叹新茶的色泽和品质之可爱,又表示深知新茶得来得不易,然后突然用一种率真的婉转提出请求。末句似乎可以解读出一点自谦、自嘲的意味:像我这样不用钱而用诗就要换新茶(不近常情或者有点无赖)的人应该不多吧。其实却是骄傲:像我这样有才情又懂茶叶、能写出好诗来换好茶的风雅之人,世上没几个吧。以这首诗来看,确实值得以几斤新茶相酬的。

然而和高手相比,这样的才情还是相形见拙。看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是何等的明快流丽、英爽隽永: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以我看,此诗在唐代茶诗中可以封一个榜眼。先将茶的来历从头道来,起笔不突兀,但高峰陡起,将制茶、烹茶、斟茶、品茶的过程写得绘声绘色,处处真,又字字新,句句奇,后半由对茶的赞美转入山僧对茶的态度(其实是处世态度),最后是刘禹锡的衷心认同:最懂得茶汤清凉平和的真滋味的,应该就是这样在云间入眠、在石上打坐的人啊。其实也就是说,那种热衷庙堂进退、执迷腥臊荣利的人是不懂茶,也喝不到真正的好茶的。这种看法,直到清代,还有人和他遥相呼应:“试问天街骑马客,一生曾饮一杯无?”(方文)这是将刘禹锡赞美山僧背后的话挑明了。

至于卢仝,凭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便可以高中茶诗的状元而很少异议。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问得好,喝得更好。从此卢仝的名字和茶永远联系在了一起,从此中国有了七碗茶的典故,每一碗都有自己的说法,从此有人奋笔写茶诗,有人搁笔长叹息,而到了今天,仍有许多茶馆茶铺都用它来作一个最现成最风雅的广告。至于我,每读此诗,击节之余总觉得余兴难遣,作为一个只喝茶不写诗的人,只得慢慢净了手,细细沏了茶,泠泠斟上一盏,酽酽喝上三道,便算作我笨拙却虔诚的酬和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