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说神童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屯溪

董建

神童是人们对天赋异禀的儿童的一种称谓,自古以来流传有许多相关的传说和记载,如春秋时期的7岁童项橐为孔子师,战国时甘罗12岁被秦王拜为上卿等。近代神童则有“湖南神童”熊希龄、“围棋神童”吴清源等。中国古代还通过童子科来选拔神童,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也就是现代版的“童子科”了。

因为神童具有异乎寻常的天赋,所以他们的技能基本不是靠后天学习得来。元末著名书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家境贫寒,为人放牛,但他勤奋好学,少年时就显露出才华,他的学问是苦学得来,就未被视作神童。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一部介绍画猫神童阿西的纪录片,据介绍阿西3岁画画,没有得到大人的传授,作画全凭本能,这种既表现出天赋又具有儿童天真的稚气绘画,得到许多人的喜爱,李可染、黄永玉、朱屺瞻等著名画家都饶有兴趣地题词称赞。

有一句千年以来被广泛议论神童的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此语出自东汉时期太中大夫陈韪之口。在一般情况下,我个人也觉得陈韪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幸的是陈韪评价的对象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也就是那个“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主人翁。孔融10岁那年,随父到了洛阳。当时官司隶校尉的李元礼名气很大,能登门拜访他的,不是出类拔萃的人,就是亲朋故交。孔融到他门前,对门吏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待孔融见到李元礼后,李元礼问他与自己是什么亲戚?孔融说:“我的祖先孔仲尼与您的祖先伯阳(老子)有师资之尊,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家之好。”李元礼和其他宾客听了此话,无不感到惊奇,也就刮目相看了。有人将刚才的事说给后到的陈韪听,陈韪不以为然地说了句:“小时聪明,大了未必有才能。”孔融马上反唇相讥:“我想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陈韪听了,无话可说,只有吃惊的份。孔融小时聪敏,长大后才能表现在了文学方面,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荐祢衡表》是他的代表作。孔融官至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人称孔北海。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所杀。明人辑有《孔北海集》。孔融所荐举的祢衡(173-198),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今山东乐陵县西南)人。东汉文学家,著有《鹦鹉赋》,为汉赋代表作之一。祢衡少有才辩,恃才傲物,胆量过人。或因自己和祢衡都属于早慧者,又同是文学上的知音,惺惺相惜,故孔融热情地向曹操荐举祢衡。但他忘了祢衡张扬不羁的个性,将他举荐给曹操,等于是将祢衡置于险境。对于祢衡称病不就,曹操封他为鼓手,想借此羞辱祢衡,不料反被祢衡裸身击鼓而辱之。曹操怀恨在心,就借刀杀人,将他遣送给荆州牧刘表。祢、刘亦不合,刘表又把他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终因冒犯黄祖被杀,时年仅26岁。

之所以写下上面的文字,缘于前些日子与朋友到绩溪办事,在一人家看到一副署名钱海龙写的篆书对联,自谓“十二童”,其联字大径尺,线条坚挺,少年所书,实属不易。钱海龙无考,借助网络,得一钱海龙与邵章合作的扇面拍卖品信息。据介绍扇面两面款识分别为“亮甫仁兄正画

邵意(章)年七十”,“亮甫先生法粲教正,末学钱海龙画时年十二”。钤印分别为“章”白文印,“钱海龙”朱文印。因网络只提供了邵章山水画面,而钱海龙作品未发,未睹其详。但根据拍品题目是“山水、书法成扇,设色纸本”,邵章画有山水,钱海龙作品款识应是“末学钱海龙书,时年十二”才对。其中邵章也误作邵意。邵章倒是大有来历,邵章(1872-1953)字伯炯、伯絅,一作伯褧,号倬盦、倬安。仁和(今杭州)人。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奉天提学使。历任翰林院编修、杭州府学堂、湖北法政学堂及江三省法政学堂监督,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北京政府评政院评事兼庭长、院长等职。邵章擅书法,未闻其善画,所以不能遽断扇面为其所作。但是将扇面画跋与邵章书法对比,尤其是姓名写法,倒是比较吻合。如果这件扇面是邵章真迹,按虚龄算,这件作品作于1941。如果书、画皆作于是年,则知钱海龙生于1930年。钱海龙资料几乎不见,仅在钱化佛述、郑逸梅撰《三十年来之上海》一书中之“五花八门之藏扇”记钱化佛集藏有“五朱十钱”扇:“十钱为名山,瘦铁,云鹤,石仙,一海,崇威,枕霞,海龙,向明,鼎,十位都是钱姓。”《三十年来之上海》撰写时间约在1946年左右,尚不知此海龙是否就是那位少年书家?

无独有偶,在合肥友人家,看到一副行书联“大海有真能容之量,明月以不常满为心”,款署“乐君表叔诲正,愚侄鲍训泗学书,时年九龄”,钤“东山翰墨”白文印和“今九龄”朱文印。如不看款识,真不敢相信此用笔颇为老到的楹联出自一位9岁儿童之手。百度一下,又发现2012年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曾上拍过一幅鲍训泗临刘墉书轴,款识“壬申小春,七龄童鲍训泗临刘墉书”,钤“七龄童”白文印和“东山”朱文印。壬申为1932年,按7岁为虚龄的话,则鲍训泗生于1926年。鲍训泗为歙县棠樾人,据鲍树民先生《棠樾的故事》记载,鲍训泗是清代嘉庆间鲍氏女祠(清懿堂)创建者鲍启运六代孙,他的书法在民国23年(1934)参加“全国艺术展”,获“神童”奖誉。

前面提到的神童阿西,几十年过去了,似乎已被人忘却。神话不能再续,我想其中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捧杀,比如江郎才尽,或者其他各种因素等。我总认为一个人仅靠天赋或小聪明,是很难取得大成就的,天赋和聪明用尽,也就是其才思枯竭之时。因此,我对一些靠天赋享名和一些“聪明人”的艺术前途大多是不看好的。即使《三十年来之上海》中提到的钱海龙就是那位“十二童”小书家,当年距今已近百年,其名在书法史上湮没无闻,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了吧。

约在二十多年前,屯溪老街一店铺名曰“成龙”,其店招为14岁女童孙海缨书。孙海缨为京剧名家孙鹤飞先生孙女、孙小飞先生之女。海缨9岁从爷爷习书,后得黄协民先生指点。“成龙”为一卖儿童玩具、用品的商店,请一位学习书法的少年来题字倒是很合适。近日专门向海缨之兄询及她的书法状况,告知自海缨上大学后,书法渐废。如能坚持,今日则不知是何气象了。

数月前,参加了一个黄山市和日本某县的少儿书法交流活动。黄山一位少儿家长在看了日方的作品后自信地说:“我的小孩再学两年,肯定比他们写得好。”言下之意很明白,目前还不如人家。这位家长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自己小孩年龄比人家小,不在一条线上。但是过了两年,或者再加上几年,是否就比人家写得好?我看也未必,因为你长进,别人也不会停滞不前啊。另外,学书法和年龄实在没有绝对的关系,重要的是方法是否正确,用功以外是否用心,再加上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一个没有天赋和悟性的人,再用功,也不会取得太高的成就。如果这位家长看了“十二童”钱海龙及9岁的鲍训泗的作品,不知会作何感想?但我估计多半就没有那么自信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不是神童也不用太灰心,不是还有个词汇叫做大器晚成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