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康年:晚清中国报业第一人(五)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黟县

吴卫华

《时务报》创办之初,汪梁二人因为办报的宗旨不同,就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该报是利用洋务派领袖张之洞1895年捐助上海强学会的余款创办的,他扶持汪康年为自己的代理人(1890年,汪康年应张之洞招,“课其孙刚孙、道孙兄弟”,是张之洞的家庭教师,曾任两湖书院史学斋分教),以此来支配《时务报》的舆论走向。

但是半年后,报纸所登的文章皆是梁启超宣扬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的理论,而且当时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人士对康有为的理论颇有微词,张之洞也觉得“太过悖谬”。如此,汪康年为报纸的生存考虑,反对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宣扬“康说”,由此二人产生激烈的争论。1898年7月,二人在当时的报纸上大打笔墨官司,最后导致梁启超愤而辞职。1898年8月,清廷谕令《时务报》改为官报,由康有为督办。此谕旨一出,舆论界哗然,一边倒向了汪康年。汪康年拒绝接受这种改变性质的上谕,汪康年改办《昌言报》,依然依附于洋务派重臣张之洞,保住了报馆,却失去了《时务报》。这就是中国新闻史上有名的“汪梁之争”。

汪康年在《时务报》上发表言论,主持当时的维新运动,文章不少十篇。据后来的学者林克光认为:汪前后在《时务报》上发表了14篇文章进行舆论宣传,前期的论调与康梁一致。在著名的学者廖梅看来,汪康年的69册《时务报》中发表了14篇论说,全面提出了他对中国现状改革和长远规划及近期作为的看法。

在维新活动方面,廖梅把汪康年的维新活动分为以下几类:(1)创办《时务报》;(2)组建各种学会团体,发行会报;(3)兴办各种学校学堂;(4)译印时务书籍,代售各类维新新书刊;(5)举办时务会课;(6)办理实业活动,主持湖南矿务分局,搜访鼓励实业人才;(7)代外地办理各项新事;(8)上书各省当道,力劝改革,并寻求支持,并逐一对之进行系统梳理。称汪康年是“维新实干派的代表人物和领袖人物”。

《昌言报》的体例版式均仍《时务报》之旧,与之“蝉联一线”。《昌言报》取其说真话、真实之意,由章炳麟任主笔。该报仅出十期,戊戌政变后即停刊。同月,汪康年又将《时务报》改名为《中外日报》。该报与《时务报》一脉相承,仍以编发新闻、评论时政为主,并称“本报以望中国和平进步为宗旨”。

《中外日报》的栏目有上谕、电报、论说、本埠新闻、专件等,还刊登了较多的商业广告,每日出版两张,四开八版,报纸的涵盖面同当时外国出版的日报涵盖面几乎一样,难怪美国传教士潘慎文称《中外日报》和《申报》、《新闻报》等为名副其实的“报纸”(殷晏梅《晚清民间新式报人——汪康年》)。

《中外日报》在汪康年经营的十年间,对历次的中外大事均有介绍评论,以监督朝野为职责,影响很大。它曾远销欧洲,在海外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有资料记载,当时在欧洲主持远东通讯社事务的王慕陶介绍称:“欧洲以《中外日报》及《时务报》销量最多,他报竟不见也。(《汪康年师友书札》)”。

这份报纸算是汪康年一生关注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投入的精力也极多。即便是戊戌时期与汪康年公然反目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对《中外日报》表示赞许。康有为致书云:“然近闻足下设报海上,仍主持公论,正吕武之名,夺莽操之志,庶己不畏强御者哉(《汪康年师友书札》)。”梁启超则称“《中外日报》之婞直,实可惊叹,前者清议论说,尚当退避三舍也(《汪康年师友书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