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韩加宁
写下这个题目,自觉有些不知趣。读书?!我是读书人么?当然不是!生性愚顽,加之在该读书的时候任时光流逝也不肯端坐书桌半刻。成人后,工作了,才对过去未能好好读书有了诸多的悔意。尽管晚矣,渐渐地日积月累也读了一些书,同时也购买收藏了一壁书籍。即使是附庸文雅,也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举动吧?喜欢书,总比喜欢麻将好!至少我以为。
在自己的书房里,面对一溜一格的书籍,随手抽出一本来静静地阅读,让淡淡的书香之味弥漫身心,快意人生,快乐阅读,收获呢往往不浅。
谈到读书,必定要说到读书人。古今中外,读书有成就的人不计其数,而这些读书人,无一不是下了苦功的,随手拈来一例就能让人啧啧称赞——被称作“诗书画”三绝的南朝梁元帝萧绎,一生著述四百多卷,在封建帝王之中是罕有的。其酷爱读书,一只眼瞎了,还苦读不辍。白天,独眼读书累了,便特地安排二名侍从在旁朗读。夜晚,安排五名侍读,一人侍读一更,直到破晓。读着读着,元帝鼾声如雷;读着读着,侍从也哈欠不断,于是,玩个小聪明,跳读漏段。嗳,你说怪不怪?处在深深睡意之中的元帝竟会猛然惊醒。你们这帮家伙,胆敢忽悠我皇帝佬,跳了一行漏了一段。可怜的侍从除了补读以外还要领受责罚。
帝王将相爱读书,远非梁元帝一人,相同的是他们的读书条件优越也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其实,读书是要环境的,包括物资条件的好坏优劣,当然这不是绝对、唯一的。
过去总是对读书人的读书事迹颇为感动,甚至于羡慕有加。譬如“红袖添香”、“拥衾夜读”等等,想像一下都觉得非常美好,很是温馨。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书香更添瑞脑,自然愉悦,属于快乐阅读。没有空调,天寒地冻,夜来读书实在难受,用被子裹着,一手执卷,直至睡去,也算是读书人的惬意所在。
读书、做学问,家境好、不愁吃穿且无夜读照明之虞,往往成功的几率较高。然而,家境贫寒却书读得好的人也不在少数。比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膏烛不继”可以称作刻苦读书、励志经典了。
现在看来,古人所记载的这些读书style是为了教育后人的励志故事,有些并不靠谱,令人多少留有疑义。
晋代的车胤在夏天的夜晚用白绢做成口袋然后去捉些萤火虫集中放在袋子里用作读书照明,的确富有想象力。其实他家不穷,想必是读书间隙的课外活动,调皮得可爱,好嬉得很。要逮多少只萤火虫,才能凑足能看得见字的光亮呢?殊不知,车胤充当的是爱情杀手的角色,雄性萤火虫每二十秒闪亮一次,是为了引诱美媚呢!不过还是要原谅小车同学,在那时,他是向科举迈进没有这方面的科学知识,若在当代,他倒可以向科学进军呢,满脑壳的奇思异想是科研动力。
还有一个生于汉代的孙敬,此君嗜学,整日闭户不出,人称闭户先生。每每夜晚唯恐嗑睡,把头发捆将起来吊于房梁上,睡意来了一啄米头发一紧头皮拽得生疼,人一激灵便睡意全无,继续读书。这房梁多高?不得而知。如果孙敬是个机巧之人,倒可以装个滑轮那就方便多了。反过来想想,人一旦疲倦成这样说明生理心理已到了极限,再去读书效果未必佳,多少有些糊弄别人糊弄自己吧!
以上这些读书人的所谓苦读事例可以不当真,但至少说明成功的读书人无一不是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
开卷有益,书终归要读的,人不学不如物,活到老学到老。现在条件好了,并不只限于“三余”之读了,少做“三缸(酒缸、茶缸、浴缸)”之徒,读书总算一件不错的事。更何况,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读书哪成!
我们现在所说的读书,大抵是指成人的业余阅读以及学生的课外阅读。据有关方面统计,2012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比韩国、法国、日本的国民人均阅读量少许多,问题很严重。
读书吧读书,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读书!为实现中国梦读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