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远去的弹棉花匠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钟明山

我是一名老放映员,从事放映工作近三十年,放映过上千部电影,每部电影都有主题歌,各种题材的歌曲数不胜数,但弹棉花的歌曲却只听过一首,那就是影片《巧奔妙逃》中的插曲。歌中唱道:“弹棉花哟,弹棉花,半斤棉弹出了八两八,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弹好了棉被那个姑娘要出嫁……”这首歌让我想起客家人的嫁女习俗:女孩出嫁前要请弹棉花匠弹好一床带红双喜字的新棉被妆嫁,实在是趣味盎然。

弹棉花是客家人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据说有700多年的历史,但如今只有上了年岁的人看过手工弹棉花了。以前的弹棉花匠人,腰绑栎木制作的弹弓,手握木槌,敲打牛筋做的弓弦,把棉花弹松,再经整形、拉线、平压等多道工序,才能做成御寒的新棉被。

客家弹棉花匠人,均系祖传的,每个村平均不到一名。因秋冬季才有人请去做工,平时还是以农耕为主维持生计。我的家乡麦菜岭的钟运华师傅就是祖传的弹棉花匠人,手艺精湛,远近闻名。1986年秋,我家里要翻新一床旧棉被,于是买了四斤新棉花,准备掺合弹床新棉被。我拣了个好日子请他来,运华师傅应邀和助手挑来五六尺长的弹弓、木槌、大圆木磨盘、篾条、棉线球等一应器具,很早就到家了。

我在厅堂内摆上六张等高的四腿长凳,三张一排分两列,间隔五尺左右放在中央。凳子上放置一样厚的三块大门板,光洁面朝上,中间一块不能有铁疙瘩之类的障碍物,形成比普通床还宽阔的板面。然后,将旧棉被放置上面,他们便开始工作了。先将棉线抽剥干净,再用铁爪篱将旧被撕成散棉花,平铺在门板中央。早餐后,稍事休息,两位师傅又忙开了,他们各站一边,将一根竹篾条的一端紧紧地用手帕布绑在腰间,另一端有绳索吊起弹弓,然后左手抓住弹弓,将弓弦紧贴旧棉花,右手握定木槌柄,向牛筋制作的弓弦锤去,只听得“嘭”的一声响亮,那旧棉花便瞬间棉絮飞扬。如此前前后后一下一下地锤去,随着“嘭嘭、嗒嗒”的美妙乐章响起,那棉花如柳絮翻飞,细丝飞满了整个厅堂。他们戴着大口罩,以防棉丝吸入肺部。为保证质量,在个体家庭弹棉被,一天仅弹一床,且很卖力。待旧棉花弹松一面后,两人放下弹弓,用几根竹篾条伸进整堆棉花的底下,合力翻过一面,继续弹松。

上午11时许,吃毕点心,运华师傅会抽一根自制的卷烟,悠闲地与我聊天。尔后,他俩又将新棉花均匀地与旧棉花掺合在一起,平铺在门板的中央。随着“嘭嘭、嗒嗒”的声音再次响起,新旧棉花渐渐地融成一体。全部棉花弹松后,只见两个师傅用灵巧的双手,将棉花规整成一个厚薄适中的长方体。这样,一床新棉被便初具雏形。午饭后休息会,又开始另一道工序——拉棉线。运华师傅将有车轴的棉线球定位在板面右前角,将线头穿入弹弓前端铁环中,再腰悬弹弓,左手执弓,右手抓住线头,让助手在对角站定。当他用弹弓把棉线传给助手后,把弹弓往左一摆,手中又抓住棉线时,对方便掐断一根头,另抓住一头,配合默契,一根一根对角均匀地拉在棉花上。拉好右角,又拉左角,再换位交叉拉线。每拉一根线,线头应超出棉被边缘三公分左右,以便与另一面相衔接。这样循环往复,拉好一面,再拉一面,两面还会拉上横的竖的红色棉线,构图美观又吉祥。

晚饭后,到了压磨棉被的时候了,两位师傅各站一边,双手抓住大圆木磨盘,用力推动压磨棉被,待平压得较结实时,则由运华师傅一人站在磨盘上,以全身的重量继续压磨棉被。只见他有节奏地扭动身子,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地压去,让棉被紧紧相连,既柔软又有韧性,以提高使用寿命。记得那晚压磨时,突然停电,厅堂漆黑一片,我很快摸到手电筒,找火柴点亮了家中的沼气灯。那时全村只有我一家先建沼气池。当灯罩慢慢地由红变白,由暗发亮,照得如同白昼时,运华师傅高兴得手舞足蹈,连连称奇:“我还是第一次用上沼气灯照明磨被,真是太幸运了!”

随着岁月推移,手工弹棉花慢慢地被机器弹棉花所取代,机器制造的棉被再也找不到手工棉被那种紧致密实的感觉了。运华师傅亦改行做了饮食生意,不再带徒传艺。弹棉花匠,从此只留在时间深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