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送别奶奶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王二木

文/图

奶奶走了,她的旅程其实已经提前告知了我们,也因为这一切早在我的意料之中,所以我并没有更多的不知所措。坦然目送她幻成一缕青烟步入天堂时,我只暗自在心中默念着对她的祝福。

奶奶启程的前一周,我带着妻儿驱车赶到了百里之外的故乡。我出现在她的身边时,她炯炯有神地看着我,说着很多让我意外的话,最让人忍俊不禁的莫过于她操着家乡的方言对我用力地说我的儿子:“大孙子,你放心。我重孙子将来能上985。”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她用手紧紧地攥我,又道:“好大学,一本!”我这才反应过来,禁不住笑出声来。周围的人一起笑,那一天奶奶的屋里溢满了愉快和幸福。我对奶奶伸出大拇指:“奶奶,你真厉害。对大学了解得很啊。我都不太明白呢。”而她的长头重孙、我的儿子在一边则信以为真地露出了内敛而羞涩的笑,我相信他已经在盘算着自己若干年后的高考了,奶奶这番有预言性质的愿望对他无疑是份重要的心情鼓励。

奶奶给了她的后代和晚辈足够的时间,将近半个月,她粒米未进,却总能对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亲人们清晰地送出她鲜有重样的祝福。她在她的卧榻上握着他们的手,说完便催促他们赶紧回去,她会竭尽全力地将嗓音提高:“看到了就行了,快回去吧!认真做事,我死后就不要再回来了,耽误时间。”看过奶奶,我们便站到了屋外,亲戚们也多是数年未见,免不了要聊些各自的事,由此,看望奶奶便成了一次大家族的盛会。这是奶奶无法取代的号召力,奶奶在哪里,哪里才是真正的故乡。

一周之后的又一个周末,我接到了爸爸的电话,他平静地告诉我“奶奶走了”。于是,再度携妻带子回到奶奶的身边,只是这一次我知道,此番之后,我永远不能再见到奶奶的样貌了。尚未进村,那鼓乐声便如同催泪弹一般将我与家人们统统收伏,在寂静中缓缓地又一次来到奶奶身边,只是气氛不同以往。泪水无法控制地涌向熟睡中的她。愈发庆幸的是,我们都已经接受到了来自于她的临别祝福。她给了我们足够心理准备时间,因此告别更多的是一种趋于仪式的氛围。她的第四代、第五代重孙玄孙们头顶着红帽子穿行在乡间嬉戏,如同赴一场他们的嘉年华。且让他们闹去吧,奶奶一生喜欢热闹。

而我,则跟随乡间的叔伯兄弟们去山上为她割草打路,奶奶会在一天之后踏上她的旅途,我们尽可能将她的去路清理出来。那座巢湖之滨的马龙山将会成为她的魂归之处,我又想起奶奶无数次地向我叙述过她的这一天,她会笑眯眯地打着手势告诉我:“死了,就吹号打鼓放炮,你们再把我往大山上一送,磕几个头。”未等我表示,她会补上一句:“人啊,就那么个东西哦,死了就到天堂了,从大山上走。”她经常会这么说,每回如此,从未改变。

较之乡间的亲戚,我的劳动能力让我难堪不已,割草担土的样子很让人看着不舒服,但我尽量用心,我知道,用心是一种态度。

几个小时下来,原先杂草丛生的荒芜被打理出一片整洁清新。鞭炮齐鸣,林间升起的袅袅烟雾将整座山装扮得如同漂浮在仙境中。立在山顶,眺望烟波浩渺的巢湖,一望无际的壮观让人在她面前顿觉渺小,这样的感觉很重要,和奶奶的告别需要如此足以撼动人心的场景。

告诉自己,来年的清明、冬至,我们会举家再来,到时我会用心聆听奶奶于我的私语。

注:

重孙玄孙们戴红帽子是老家的习俗,表示“喜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