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一件蓝色的小背心,一副载满货物的扁担,一根架着扁担的木杖,一条毛巾随意搭在肩上,躬身走在黄山弯曲绵延的山道上。歇息时,一边货物靠着台阶,手中的木杖往扁担上一支,身子往扁担外一抽,不蹲不坐,稳稳的,便可以站着歇脚。“这样起站时便会容易很多,不需要用太多的力。”这是黄山挑夫们多年的工作经验。在他们宽厚的肩膀后部、脊背正中,都有一个肉包,那是挑担子日积月累形成的。
在云谷中转站,笔者见到了刚从山上下来的挑夫黄大忠,有些花白的头发,精神看上去依旧很足。“我在黄山干了39年的挑担工作了。”黄大忠告诉我们。不管工作多么辛苦,只要一提起自己的行当,一提起挑着担子上山,他的脸上就写满了灿烂,荡漾着自信的笑容。早上6点多钟起床,开始为一天的挑担工作做准备。接着就是挑着担子上山,负责天海片货物的黄大忠是后山片最远的一个,“一般到达的时候都是下午2点多”。在山上吃完简单的午饭,又开始往山下赶。其他人需要走2-3个小时的路,黄大忠只需要一个小时便可以到达山脚。
靠着自己的一根扁担将家里的一双儿女都送进了大学,这是黄大忠最骄傲的事情。“身体上是有点累,但是心里很踏实很高兴。”如今孩子们都已经毕业开始工作,黄大忠肩上的担子也轻了很多。“孩子们都不让我干了,让我回家休息。”
家在歙县的张和平,1996年来黄山当挑夫,转眼也已经19个年头了。张和平有些内敛,话不多的他一直安静地坐着。老张说他挑担时最喜欢听黄梅戏,他在扁担的凹槽里常年放着一部手机,边走边听黄梅戏《牛郎织女》。春夏秋冬,风霜雪雨,老张自己也记不清挑担时穿破了多少双鞋,双肩磨掉了多少层皮……自从来黄山工作之后,他便常年驻守在景区,一年难得和家人团圆几次。为了孩子,老张一直坚持着。“现在就想着可以做的时候再多做点,让孩子们过得好一点。”老张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考了电工操作证。“我们现在聘请他为中转站的电工师。”中转站的陈站长介绍说。工友们都夸老张是文化人,应该转行当老板。面对工友们的调侃,老张总是淡淡一笑。“你有手艺,懂技术,还干嘛吃这苦。”这个问题许多人问过老张。可老张总是笑着说,我在这山上挑了将近二十多年的担子,跟这山有感情了。
“45岁以前我可以挑200多斤的担子呢,走起路来一点都不费劲,现在不行了,挑个一百多斤就差不多了,真是一岁年纪一岁人啊。”汪永生很活跃,说起话来直白而爽快,挑山工的收入是根据所挑货物的轻重和路程远近计算的,所以为了多赚点,他们都会尽量多挑点。“其实挑多挑少都是自由的,有力气就多挑点,没力气就少挑点。”家在庐江的汪永生,上世纪80年代就来黄山干挑夫了。如今,儿子在桂林上大学,“还有一年就毕业了”,谈起孩子,汪永生眼神里透着一股自豪和喜悦,也正是为了孩子,他远离家乡来到这边当挑夫,农忙时就回家帮老婆一起种种田,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黄山从事挑担工作。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但是可以在辛苦了一天之后回到宿舍洗个热水澡,吃上一碗红烧肉,这就是汪永生最大的幸福了。
夜色渐浓,劳累了一天的挑夫们陆续下山,洗个热水澡,去食堂吃晚饭。简单的饭菜,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十分满足。“吃过饭我们去外面转一转”,相熟的工友们已经在相互约着晚上的行程了。
·程秋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