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探幽怀古采石矶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文/摄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濮间,回波自成浪。但惊林木秀,莫测精灵状。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这是诗仙李白描写采石矶秀丽风光的壮美诗篇。继李白之后,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临采石矶凭吊诗仙,寻幽探胜,文采风流,至今不绝,对采石矶极尽赞美之词。

一日,朋友在马鞍山举办画展,我们南京一众好友前往祝贺,顺道去采石矶一游。出马鞍山市西南唐贤街,过锁溪桥,即见平地拔起的翠螺山。此山西北临大江,三面环牛渚河,郁郁葱葱,远望“似翠螺浮于水面”而得名。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人称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险峻;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最高处是翠螺峰,三台阁、太白楼等古迹分布于周边。

采石矶与岳阳的城陵矶、南京的燕子矶并称为“万里长江三大矶”。“凤台东出无多地,牛渚南来第一矶”,人们感叹着大自然在长江边上鬼斧神工雕琢出壮美的采石矶,而它又以“秀、奇、险、文”集一体而居于三矶之首。传说矶下岩洞中曾有金牛出渚,故名牛渚矶。三国时期,这里建造佛教寺庙广济寺,有一僧人挖井时挖出一块五彩石,以后人们逐渐称之为采石矶(古时“采”通“彩”)。李白特别珍爱此地风光,多次来此饮酒赋诗,举樽对月,泛舟咏唱,写下了众多华丽诗篇。最后因纵酒放歌,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溺亡,更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可以说:名山得诗仙而益著。后人在此追寻李白的踪迹、感受李白的家国情怀,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得这里成为名人雅士朝拜诗仙的圣地。

跨进挂有郭沫若题写“采石矶”匾额的园门,绕过镌刻有同一“采石矶”字样的影壁,沿翠螺山间小道,踏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缓缓而上。耳边充盈着鸟语花香,鼻间嗅着沁入肺腑的泥土与青草幽香,在转角石阶上小憩片刻,顺着路标沿着一段很陡的山路,一阵冲刺便来到翠螺峰下的三台阁。

秀丽的采石矶就像一组如画的屏风矗立在长江下游的江岸上,筑于翠螺山最高点的三台阁,则像一粒珍珠镶嵌在翡翠似的山巅上。登临三台阁,南望天门中断,西眺长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看九华风光,秀美的山水画卷尽收眼底。

三台阁原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乾隆年间毁于兵燹。现阁为1999年重建,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高5层,约30米,整个建筑造型典雅,蔚为壮观。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弘。阁内供奉着文昌帝君像,两边书有明朝、清朝、现代大家作的“三台阁题记”、咏阁诗篇。沿阁内木梯拾阶而上,每层都有名家书写的楹联、木刻、字画。在顶层回廊处扶栏极目远眺长江,有一块突入长江的石滩,绝壁临空,扼据长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次战争留下的累累伤痕,妆点着今日关山,江水长期冲刷泥沙淤积成一巨大的江心洲,这片狭长的江洲将奔腾的长江一分为二,江水在此回旋。沧海桑田即平覆了当年的急流险滩,也没有了当年的战火风云。余秋雨在《三台阁题记》里感慨道:“长江流到这里,已足可证明自己具有世间一流的文化品相。”我凭栏远眺江景,江边凉风习习拂面而来,汗津津的头发不觉已然干了。

在采石矶游玩,李白遗迹俯拾皆是,在翠螺山腰处,看到路旁一处大冢。冢前立一方汉白玉大理石碑,上镌绿色隶书“唐诗人李白衣冠冢”,系现代书法大家林散之手书,字迹极为清雅秀丽。相传:李白身着宫锦袍,在采石矶头酒醉跳江捉月溺死江中,其衣冠被渔人捞起葬于采石。宋嘉泰元年(1201)道士秦德智募金建冢于采石镇神霄宫内,冢前立有“唐李翰林衣冠墓”石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神霄宫改建采石小学堂,因辟建操场,将李白衣冠冢移至操场西侧。1972年,采石公园管理部门将李白衣冠冢迁至翠螺山麓,冢基用青石垒砌,形体为圆笼屉状,四周有石栏围圈。周边松柏簇拥翠绿,芳草菲菲清香,环境极幽静。千百年来,采石矶李白衣冠冢和当涂青山李白墓都因诗人名声大振,慕名前往凭吊的名人文士络绎不绝,留下许多口碑载道的名篇佳句。但自明代的《题李白墓》“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之后,游人再也不敢题写什么“到此一游”之类的文字,唯有默默凭吊一番先贤而去。

下得山来,行不多远便是太白楼。远远看去太白楼位于翠螺山南麓,依山面江,被簇拥在一片浓荫之中,近瞧门额上刻有蓝底金书“唐李公青莲祠”,据说这是李鸿章的笔迹。

太白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太白楼始建于李白逝世后50年,原名“谪仙楼”。宋、元、明、清时期多次毁于兵燹。屡建屡毁,在至今1200多年间共修建16次。

太白楼挹翠螺、傍长江,飞檐重阁,歇山屋面,斗拱画梁,琉璃瓦盖顶,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十分壮美。远看犹似一座豪气冲霄的道观,可能是设计者感悟李白崇尚道教有意为之。它是由木石相结合的两进三层大型楼阁,楼高18米,前楼后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左右回廊;登楼环眺,天门雄姿,依稀可见。一层为底,由青石砌成,可防江水浸蚀。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主楼两侧配有厢房、廊院等诸多建筑群,总体看是一片规模相当大的古代传统建筑楼群,颇具园林色彩。进得院内,看到二、三楼系木质结构,飞檐镶以金色剪边,歇山屋面铺设黄色琉璃瓦,简瓦滴水,饰物有鳌鱼走兽,造型古朴典雅。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笔势雄健洒脱,十分醒目。进门檐下两壁嵌有一块清代重修太白楼碑记和一块记载李白生平的碑文。

进一楼大厅,只见正面有巨幅名画《李白邀月图》,右有《太平山水图》,左有《李白行踪图》,展示了李白的身世情怀。祠堂正厅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举杯邀明月的风韵。登上二楼,只见大厅正中有一尊用楠木雕塑的2米多高的李白全身立像。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李白在唐玄宗的御花园里,蔑视权贵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酣畅淋漓、一挥而就写下的华美诗篇《清平调词》。太白楼内有各种手书拓本和版本诗集陈列,以及历代名士文人的诗篇、楹联、匾额和绘画。太白楼东侧有一组建筑群,主要是太白堂、同凤阁、骑鲸轩、仙侣斋、吟香馆、叠翠楼、松云居等,全是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院内两厢庑廊嵌有书法碑刻38块,由现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李白代表诗作勒石而成,件件都是精品。在太白堂和叠翠楼底层正面墙上,嵌有根据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的诗意创作的大型瓷砖壁画,画面出自当代画家范曾大师之手。太白楼还陈列着李白在全国各地游踪遗迹资料,反映出李白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各厅室汇萃了众多诗文墨宝,有林散之的自作诗、赵朴初的自撰自书楹联及楚图南、吴作人等著名书法家撰写的匾额、楹联、诗作等。

站在太白楼前追思李白,我不禁感慨万千。滚滚长江东逝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