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黟县 吴卫华
五一期间,友人来访。我陪同在西递村中走了一遭,常在村中走,我不觉得有什么看点。友人忽然指着一处人家的门楣上方,对我说:“看,兰、桂!”我循声望去,这座已经封闭的宅门上方门楣有飞檐,常见的是戴天官帽的人,可是这里却是有字,又恰好左右对称。“兰”与“桂”二字是典型的泥土烧制砖。
我和友人伫立很久,沉思这兰桂的含义。回来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叨唠这两个字,难得在这些门楣的上方看见这样的字样。即使有,我可能也忽视了。回家后,我仔细地查阅资料。得到的结果,让我兴奋,这些藏在细微深处的字却是有着特定的意义。
我们熟悉的“兰花”与“桂花”,均以异香扑鼻而又吸引人著称。能在家居之处栽种一丛兰花或者一株桂花树,那是很多人向往的。
我们最早了解兰花,是它与君子有着联系。孔子就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昭明文选·刘琨〈答卢湛〉诗》又有:“虚满伊何,兰桂移植”。后人吕向为此评注说:“兰桂,喻君子也。”兰花始终是君子的象征,纯洁而高贵,它与梅、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与菊、水仙、菖蒲称为“花中四雅”。走进徽州的书香人家,可见中堂之上陪衬的多是这些优雅之“士”。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就已在浙江绍兴的诸山养兰。兰花有宜人的幽香、端庄的花容和素雅的风姿,一直以来深受喜爱,兰花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浓厚。民间多以赏兰为“阳春白雪”,深山兰为兰中极品。栽种兰花有寓意,“兰草翠竹助文昌,家有读书好儿郎”。你说谁不想?
在中国传统的画中,兰花是经常出现的。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隐居吴下,待客坐必南向,以示不忘故土。他平生善画墨兰,入元之后画兰,疏花简叶必露根,表示不忘故国。后人钦佩他的高风贞节,以“露根兰”来赞颂他。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兰竹花卉的一代宗师,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之人也”(《板桥题画》)。
著名的学者、诗人,绩溪胡适曾经创作过《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简简单单,却把兰花的纯洁品性表现得清清爽爽。
桂花,俗称桂花树。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就成为名贵花木与上等贡品。唐代诗人宋之问在《灵隐寺》诗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后人也称桂花为“天香”。
而与“桂”有关的最著名典故当属蟾宫折桂。据史书记载,西晋却诜出任雍州刺史,武帝亲自为他送行,问他:卿自以为如何?却诜直言回答:“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正好比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于是,后人就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而桂花从此也兼备了象征意义。
“桂”与“贵”谐音,“兰桂齐芳”寓意集高贵、典雅于一身。“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二子各英姿,文才比兰桂。”(顾炎武《哭顾推官》)
徽州气候湿润,兰花多在春季开花,春天上山挖兰花草,在一些地方成为一种习惯,有树兰、鸡兰等称呼;而桂花多在仲秋之时开花,徽州多称“木樨花”,一入秋,天气变凉,桂花坚忍而爆发的香气,溢满天地,有金木樨(金桂)、银木樨(银桂)的品种,档次比较高。今日城建园林多栽种桂花树,恰恰是看中它的香气提神怡人。
我们所见门楣檐头上的“兰”、“桂”二字,应当就是喻“兰桂齐芳”之意,它与“芝兰并茂”是同义。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兰桂,即芝兰和丹桂,是对儿孙的美称;芳是来比喻美名,齐芳是比喻子孙显贵发达。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百顺记·王曾祝寿》:“与阶前兰桂齐芳,应堂上椿萱同茂。”在曹雪芹《红楼梦》的第一百二十回里,高鹗续写了一段“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这是有悖于曹雪芹的本意的,后人在探究《红楼梦》的悲剧色彩时,多有此说。
徽州是一个诗书礼仪的地方,诸多的经商人家,以贾促儒。他们一方面是精于经营之道,另一方却是注重个人修养,泽披后世。后来,我在村中走了走,还发现了几处,不过都不显眼。据村中的老人说,这样的人家并不是显赫大户之家,多为小户的商户人家。看来,徽商是最讲究实际的,所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修来百年同船渡。兰桂齐芳,不仅是目前的殷实富裕,更是未来的子孙显贵发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