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曹诚强
抵达崂山时,天光熹微。淡白色的云雾像仙女们轻盈舞动的衣袂,从海上漫上了嶙峋的山峰。峰是云之家,云是峰之衣。轻盈的云雾或浓或淡,若即若离,似泼墨涂泻于沟壑之中,如轻纱缠绕在岩峰之腰,崂顶在缥缈的云雾中欲隐欲现,千姿百态,如梦如幻,呈现出一派寂然而动的美感,自然界中的静与动彻底糅和了,恍如仙境一般,我不由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风拂过,雾遁去,阳光亲吻着海面,一片波光粼粼。蔚蓝的大海,水天相连,辽阔深邃,空明澄碧。天然的海湾,像一串晶莹透亮的蓝色珍珠;连绵的沙滩,如一条蜿蜒多姿的金色飘带;宽阔的海面,像柔软的碧绿绸缎托起航船抖动着岛屿;悠闲的海鸟,忽而在波峰上戏水,忽而在空中盘旋……山借海色山愈青,海借山映海更碧,我呼吸着被过滤得无比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山水带来的清新而美妙的气息。临山俯视大海,天低海也低了,心胸愈发变得宽广、豁达起来。先是看海是海,凝视不仅是海,感觉大海是神奇的化身、精神的殿堂、力量的源泉。
崂山是道教名山。唐代前,就有方士、巫师在此餐霞修炼,唐宋崂山道教肇兴,元明达鼎盛,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历代帝王敕封的道士李哲玄、刘若拙、邱处机、张三丰、孙玄清等10多人。走进依山面海的太清宫,它重檐翘角,雕栏画栋,金碧辉煌,气宇非凡,有三皇殿、三清殿、三官殿3个院落,150多间殿宇。在园林式的景观中透着迷人的韵致,随处可见的汉柏、唐榆、宋银杏、元黄杨、明山茶、清樟树,千姿百态,苍翠奇特,渲染上了历史、信仰、神秘的色彩。最令人震撼的一株汉柏被一株凌霄缠绕着飞上蓝天,同生共荣;一株600余年的“绛雪”山茶,与一株名为“重瓣白雪塔”的山茶,隔墙相望,像一对含情脉脉的情人;一株千年“龙头柏”虽两遭雷电劈焦,但遮天蔽日的气势依然不减。这些奇美的古树,像一位位镇定自若、精神矍铄的老人,守护着太清宫,迎接着八方来客,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洗礼,领悟到岁月的沧桑、生命的力量。擦身而过的一堵墙,就是崂山道士穿墙处;路旁的这块“逢仙桥”巨石,就是道士刘若拙晨遇仙人留下的。这里随处可见树林、清潭、细流、亭台、小桥,晕染出一派清幽美景,激发了多少人的灵感。清代文学大家蒲松龄,一生只游历过泰山和崂山。而游崂山得灵感所撰写的小说《崂山道士》和《香玉》,成了千古名篇。至今,《香玉》人物之“绛雪”,仍能从那株包含着动人故事的“绛雪”茶树中觅其姿容,蒲翁住过的西关岳祠、写书亭挤满了瞻仰者。
天人合一,乃崂山内秀之所在。大凡道家风骨,寻山总以幽奇竞秀为先;文人贤儒,踏山则无险峻奇美不游。因而,也备受帝王将相垂青。从秦始皇登崂山望蓬莱,到唐明皇派人进山炼药,从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到汉武帝幸不其祀神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的遗迹、轶事和传说。美丽总是与文化结缘,历代的名人墨客,对崂山更是情有独钟。李白、蒲松龄、顾炎武、尹琳基、康有为、孙中山、蔡元培、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郁达夫等,都曾流连于此。他们在游览之余,吟诗题词作文,留下了文彩斐然的珍品,或传诵于世、或镌刻于石,使崂山声名远播。唐代诗仙李白的诗曰:“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南燕地理家晏谟《齐记》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道教名家邱处机概叹:“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崂山拔地九千丈,崔巍势压齐之东”的豪情;著名作家郁达夫赞叹:“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一代代文墨大家的传神之笔,更赐崂山以神异。
沿着山道徐行,真乃“美的盛宴”。凉风习习,耳边是清脆的鸟鸣和着阵阵的树叶沙沙声。满目是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峰峰有活石,石石挟灵气,如雄狮,似威虎,像苍鹰,如莲花,像蘑菇……惟妙惟肖,宛如“天然雕塑公园”。苍翠的树木和繁茂的花草,重重叠叠地布满在沟壑山坡上。在绿涛涌动处,经意或不经意间,便有奇树名花摄入,令人叹为观止。深谷幽洞、飞瀑鸣泉、溪水清流不时与我们同行相随。远处万顷碧波荡漾,小岛影影绰绰,蓝天白云、山海相映生辉,交织成一幅雄奇、秀美的立体画卷。
“鳌崂独壮哉海抱神山山抱海,诸子俱来矣贤传大道道传贤”。崂山之雄,之奇,之险,之秀,之绝美,不禁让人感叹天地造化之灵秀,沉醉这海光山色仙境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