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方鸿惟
“卖粽子,卖粽子喽。”坐在临街的窗台边,听着街上传来粽子的叫卖声,禁不住想起那些在乡下的日子。
1993年10月,正是李春波的《小芳》最为流行的时候,我背着简单的行李参加了工作。
单位在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地方,上班报到那天,几经倒车换船,每次的捣腾都更深入地往山旮旯里钻,真是“九转十八弯,弯弯都进山”啊!这让当时满怀抱负的我心里很是感觉悲凉。
由于初来乍到,我根本听不懂当地的方言。
随之而来的,还有寂寞和孤单。当地人叽里咕噜的话语在我听来仿若“说天书”。没有朋友,没有电视,电话也没进入小山村。唯一可做的就是给家人写信,但又不能详说自己的苦楚,因为怕家人担心。倒是在给同学们的信里细细地诉说着烦恼和忧伤,可信件的传递速度实在太慢,好不容易等到同学的回信,我早忘记了上封信表达的是什么情绪。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我被安排担任一个村的村长助理。当时正值全国开展“奔小康”宣传,我也领到了下村到户的宣传任务。第一次宣传“奔小康”时,我就出了丑。就在我宣读材料时,有几个老乡突然说听不懂普通话,要求我用当地方言解读。
说实话,这个要求真把我难住了,因为我还不会流利地使用当地方言进行交流。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向来性格要强的我还是鼓起勇气,用半生不熟的方言,向乡亲们宣传奔小康的时代意义及目的要求。
宣传很成功,因为在我蹩脚的方言宣讲中,忍俊不禁进而哈哈大笑的乡亲们都记住了“奔小康”这个当时颇为时髦的名词。而我,“小方”助理也很快被乡亲们所接受。
“村里有个小伙叫小方,长得清秀又俊朗,一双有神的大眼睛,头发密又短。”从那以后,在村里的各个角落,不管大人小孩,总会对我唱起这首他们改编过的歌曲。
在这首歌曲的哼唱中,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到了。
我照例还在山村里奔波着。那些小小山村犹如星星一样分散在各个高山头,每次白天去那时,我都主动帮乡亲们干活,然后在晚上办理该办的工作。工作结束后,乡亲们总会挽留我吃“半夜餐”。乡亲们实在太淳朴,热情得你无法拒绝他们的盛情款待。虽然端上桌的不是什么好菜,更没有什么好酒,但每每地我都会醺醺然,因为乡亲们的真情厚意总会让我心生感动。
我那时有个毛病,不喜欢睡生铺。因此不管有多晚,我都会下山回到村里为我安排的住处。下山的路有远有近,近的只要十几分钟,远的地方要翻几个山头。夜间山路寂静,草丛中却此起彼伏地传来夜虫儿的歌唱声,不时地还会有一两只惊鸟猝然地从树木间飞起,伴随着一声急促的叫声,骤然间将我吓出一身冷汗。路边还会有一些坟墓,远远望去,总会发现一些磷火或隐或现地闪烁,也让我全身汗毛直竖。每每遇到这样的情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大声咳嗽和放声高歌,以使自己能够尽快将胆子壮起来。心里告诫自己,其实世上没有鬼魅,是自己吓自己。后来经历多了,也就习以为常。
端午节终于来临。
离家太远又加上工作繁忙,我不能赶回家过节。就在家家户户飘出粽子清香时,我觉得自己好孤单。“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压根没想到的是,下午就有乡亲们给我送来了粽子,还纷纷邀请我去过节。一整天,我的心都被乡亲们的情装得满满的。而我那小小房间里同样满满的,堆着或大或小或圆或尖或咸或甜的粽子。
这些粽子,有用新鲜箬叶包的,有用陈箬叶裹的,不管怎样,透出的全都是乡亲们浓浓的情。细数之下,居然有86个之多!眼眶骤然间湿润:多好的乡亲啊!
之后的端午节前,妻都会说,今年该吃一次自己包的粽子了吧?但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因为淳朴依旧的乡亲们,一如既往地给我送来n多的粽子。
现在,我已经举家进城。不知道这个空间上的距离会不会影响我和乡亲们结下的多年情谊,不过我想,今年妻子想裹粽子的愿望还是应该会落空吧!
因为就在这些天,乡亲们说要给我寄粽子的电话已经接了不少,粽子虽未到,但粽子的香味早已飘到了我心田里。
“卖粽子,卖粽子喽。”街上又传来粽子的叫卖声。端午节,亲情满溢的节日,淡淡的粽子香,真的要到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