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李训刚
那天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中的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显得更加苍翠,园中的桃花在雨水的滋润下已绽满了花蕾。走过依据陶诗“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而建的“归来亭”,沿着郁郁葱葱的小径,欣赏陶诗碑廊,左边是陶公生前喜欢伴水而居的五柳湖,湖中水清如镜,映照出千百年来后人对陶公的景仰。
走过池塘来到上面书写着“清风高洁”
的三层牌坊,迈上63级台阶,如同阅历陶公当年走过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贫困常交战”的63个春秋。“晋徵士陶公靖节之墓”便位于这青山绿野、深壑幽径的风水宝地。左刻墓志,“五柳先生传”,右刻“归去来兮辞”及重勒碑人。四株古松,挺拔苍翠,庄严肃穆,一切仿佛还是停留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境界里。
洗墨池旁边的陶祠是一座有着江南民居风格的建筑,大门镶嵌着明代嘉靖进士薛应旂题书的“陶靖节祠”竖匾。两侧是陶氏后裔陶博吾的龙门对:“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正中央大书:“羲皇上人”的匾额,下面是陶公头戴漉酒巾,手执《山海经》的三米立像。肃立陶公面前,心中油然而生白居易仰慕先生的诗句“今来访故宅,森若公在前”
。
从陶祠折回穿过菊圃,走过柳巷,向南便是陶渊明纪念馆。门前有联:“浩歌传三经,傲菊自千秋”,馆内有陶渊明生平陈列室及县境出土馆藏文物陈列室。走进馆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幅陶公坐卧一棵参天的松树下沉思的画面:先生注目远方,把酒悲歌,怀想当年“大济苍生”之情。迈进陶渊明生平陈列室里,北面墙上画有一幅陶渊明生前五次出仕,最终归隐躬耕的活动区域示意图,详细记载了以寻阳柴桑为中心的一生经历的记载。陈列室内有一副极其珍贵长达十余米的《归去来兮》图,画卷上栩栩如生地呈现了陶渊明当年从彭泽辞官归来,归隐田园,过上躬耕、饮酒、作诗,开创一代田园诗派的种种场景。画中有“扬楫越平湖”乘船往东林寺耕种的画面;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岁月;有“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渊明矗立船头远眺家乡寻阳的熠熠神采;有从彭泽经长江返回的路途风光;有迷途知返归来时,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温馨团聚场面;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移居生活场面。真可谓渊明一生的真实写照!
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1982开始建馆,1985年对外开放,2009年元旦起对外免费开放,是江西省十大历史文化名人馆之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接待了来自包括日、韩、英、法等17个国家在内的海内外无数游客。他们当中或追思,或景仰陶公清风高洁的品质,或在自己人生困惑之时寻找精神寄托的支柱。毕竟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派的鼻祖,一生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节,一生关心民苦,与民同乐的美好境界,是值得我们后人景仰的。陶渊明一生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诗情,为文人倾倒,“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超脱境界,更值得我们去毕生追求。那种宁静幽雅、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正向每一位到此的游客款款走来……
当我走出陶渊明纪念馆时,雨依然淅淅沥沥的下着,但想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会心地笑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