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椟笼儿

2022年0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屯溪 王伟

椟,在汉语字典里释义为木柜或木匣子,然而椟笼儿却与此并无半分关联。在先辈的教诲中,椟笼儿的“椟”字似乎应该是第三声,然而我翻遍字典,却没能找到音同义近的字,无奈自揣浅薄,不敢妄自造字,只能借“椟”字来代替。

椟笼儿是一种类似于鱼篓的东西,不过它要比鱼篓小得多。它的周身用细细的柳条或者藤条编成,是一种装蚂蚱用的小笼子。

每逢夏末,禾苗渐渐长成,成群的蚂蚱又来糟蹋田间的作物(许多人习惯称之为“蝗虫”,将它们成群结队地危害庄稼称为“蝗灾”),于是,绿油油的稻田边,总少不了我们这些捉蚂蚱的孩子们小小的身影。

捉蚂蚱是一项斗智斗勇的运动,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那一个个在禾苗尖上飞舞的小家伙机灵得很,稍一听到我们的声音,便寻了躲藏的地方一动不动,它们通身的绿色与禾苗和青草混在一起,让我们很难察觉。儿时最常见的场景是这样的:一个个蚂蚱小心翼翼地躲在宽阔的禾苗后面,只露出细细的几只抓住禾叶的脚儿,倘若你发现了它们的身影,轻轻地绕到禾叶的另一面,它却如同跟你捉迷藏一般,竟又跑到了背对着你的那一面!如此这般,等到它们觉察出你的威胁时,惊恐之中却不慌乱,后腿用力一蹬,敞开翅膀飞向远方……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捉蚂蚱的孩子手中都有椟笼儿。没有椟笼儿,孩子们干脆用一根茅草从蚂蚱的脖子上方穿过去,将捉来的蚂蚱串成长长的一串串儿。然而串蚂蚱的时候,蚂蚱身上绿色的汁液顺着茅草秆儿流了出来,常常弄得满手都是,味道难闻极了。这个时候,若是你手中拿着椟笼儿,那绝对是一件十分值得骄傲的事情了。

椟笼儿胸腔宽阔,脖儿细长,入口处又稍显开阔,既美观又方便装蚂蚱。椟笼儿的脖儿上常常还要系一段绳子或是细布条之类的东西,绳子的另一端是一截用棉布包裹好的短木棍,木棍一头细一头粗,用细的那头往椟笼儿的入口处塞,正好可以塞个严严实实。如果捉蚂蚱捉累了,想撒开脚丫子在田边跑上一通,那么干脆将椟笼儿的塞子(那截短木棍)从腰带下面穿过去,再重新塞回椟笼儿的入口处,这样以来,椟笼儿便被牢牢地别在了腰间,任蚂蚱们在椟笼儿大大的肚儿里跳来跳去,它们如何都是无法逃脱出来的。此时的那份自豪,那份洒脱,是那些用茅草串着蚂蚱的玩伴儿们如何也艳羡不来的。

回到家,在开阔的院子中央,将短木棍做的塞子拔出来,再把椟笼儿倒过头来使劲儿抖一抖,成群的蚂蚱以为自己重见天日了,然而这里没有庄稼或青草之类的遮掩,它们已无处躲藏,注定也将跳不长远。这时候,一向狂傲自大的鸡鸭鹅们快步踱上前来,争相啄食,就连家中最乖顺的小花猫也不甘落后,飞快跑过来,瞅准一只最大个儿的咬在嘴里,又生怕有谁会和它抢,一边发出“呜呜”的叫声,跑到角落里去了。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捉了许多蚂蚱立了功劳,肚子里的馋虫开始作祟,急忙赶跑了前来抢食的鸡鸭鹅猫们,从蚂蚱中挑出所有个头较大的,揪去翅膀,放在水盆里洗一洗,跑去母亲面前央求她用油炸了给我吃。我的这种请求母亲断然是不会拒绝的,不出一会儿,一盘金黄脆香的油炸蚂蚱便已摆到我面前……

长大后,因为读书和工作的关系,我与我的故乡渐行渐远,椟笼儿也被高高地挂在了墙角,上面渐渐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每逢回家探亲,我都忍不住会瞥一眼墙角的椟笼儿,那一刻,曾经的种种欢乐与骄傲渐渐盈上心头,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