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轩辕升仙之谜

2022年02月08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沈莉

黄山古称黟山,概因色命名,但黟山是何时命名的,并没有准确的历史记载。东晋葛洪著《神仙传》云:“轩辕问道于浮丘公,曰:愿抠衣躬侍修炼。浮丘公曰:江南黟山,神仙所居。有古木灵药,其泉香美清温,冬夏无变,沐浴饮者,万病全却。”这是最早关于黟山和黄帝修道渊源的记载,从此处可以得知,黟山有着久远的人文历史,承载着人类始祖黄帝的遗踪。除黟山外,黄山远古时期还被称为三天子都,中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山海经》云:“浙水出三天子都在其蛮东,在闽西北入海,馀暨南。”何谓“三天子”?据考,应为:轩辕黄帝、浮丘公和容成子,他们当时分别是中原的盟主、古楚的盟主和大越的盟主,他们把一次会盟选在了黄山。后人为了纪念这次南北大融合,则把会盟地敬称为三天子都。三天子都从何时淡出黄山的称谓已无法考证,在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农历6月17日之前,黄山——这座神奇的山脉一直被自己的“肤色”顾名思义,或称黟山,或称黝山。

现代游客但凡来过黄山,可能都不会再去深究古黟山遥远的历史,但每个人都会听导游说起黄山、黄帝和唐明皇的故事。唐明皇曾开创的开元盛世,自认为已立万古不世之功,开始笃信道教,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于是下令遍访名山,凡传说有修道升仙的山脉都加以封禅。黄山因黄帝来此修炼得道升仙的典故而命名,并从此名扬天下。奇丽的山川加上神秘的仙家色彩吸引着古今中外无数的游人,不顾山重水复、路途艰难,辗转来访。一些文史学家和旅行探险家也欣然奔赴,其中最有名的是李白和徐霞客。正是:伟兹奥壤,山川清奇。峰来闽浙,水汇歙黟。清辉滉漾,佳气逶迤。人文钟秀,歌斯咏斯。

轩辕黄帝仙逝至今已有4500多年了,今天的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却不知道黄帝究竟安葬在何处,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黄帝生活的年代没有厚葬的习俗,也没有立碑之风,故而至今没有找到黄帝的真正陵寝。说起黄帝得道升仙这个典故,史学界很难界定这里有多少是历史,有多少是神话,但是所有的黄山人都更愿意相信这个神话就是真实的历史。

黄帝来过黄山是有史可考的,黄山诸峰的命名,大多数与黄帝有关,且这些名称在唐代之前就早已使用。但是黄帝到底在黄山住了多久,来做什么,是不是终老此地?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于是史学家们根据各类史书的零星记载及散存的文化遗迹得出推论:黄帝的黄山之行,为这个古越蛮荒之地的人们带来了中原文明,也带了南北融合的和平气象,更带来了一种坚定的信念,他得到了古越人的尊崇,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灵。这些都应该是不争的史实。

坐落在黄山脚下的几个镇,一直为轩辕的飞升地到底在哪个镇争论不休。环黄山有五镇,分别为南北东西四个大门汤口、耿城、谭家桥、焦村四镇和三口镇。各处都有关于黄帝的传说和记载,但是黄帝从何处进山,并在何处飞升,最有说服力证据应是蒋家山新石器遗址。坐落在黄山北麓耿城的蒋家山过去名不见经传,直到1985年被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大批石器而石破天惊。据考证,在黄帝生活的年代,蒋家山早已是黄山先民生活的聚集点。黄帝自北向南,传播文明、教化民众,理所当然从这里开始,从蒋家山出土的石器上也能清晰地找到南北融合的印迹。黄帝从此处向黄山进发,劈艰斩锐,游历诸峰,并发现了黄山温泉,洗浴后觉得神清气爽,并最终决定在黄山修行。

郦道元的《吴越春秋》称:“覆釜山之中有《金简玉字之书》黄帝之遗谶,山下有禹庙,庙有圣姑像。石刻文字:人乃天帝之子,有德者升上天。”反映了华夏民族始祖对君主的要求很高,必须是道德楷模,必须是建立了福泽万民的功业,才可能升仙。显然黄帝正是人们心中的大德天子。

明代无明氏诗云:霞衣披山岳,黄帝乘飞龙。何年去天上,目断望仙峰。据嘉庆版太平县志记载,耿城镇古名望仙乡,黄山三十六主峰之一望仙峰和望仙乡一样来源于黄帝修道升仙的典故。《县志卷二·山川》中记录了望仙峰的来历,“旧云,黄帝于此上升,人望见之,故名。下有望仙乡。有人望见空中三仙上升,闻彩云中弦歌声”。由此可见,黄帝与耿城的渊源颇深,所以耿城人大胆地推断,黄帝的真正填骨之处是在耿城境内,他的躯干早已融入了黄山北麓这方水土,他的仙魄在此冉冉升起,正是:万里普泽,莲花仙邦;千秋俯瞰,翡翠河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