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于《黄宾虹常用印款》

2022年0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屯溪 董建

2009年西泠印社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文房清玩·名家篆刻及陆俨少自用文房雅具专场”拍卖图录上,第376号拍卖品的标题为“黄宾虹自用印十一方、藏印四方”,有

“我爱其静”、“朴臣”、“璞丞”、“黄宾虹印”、“宾虹入蜀记”等印,出版著录记录第7条为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近现代书画名家款识印鉴丛书·黄宾虹常用印款》一书,此书是我在2006年编撰的。虽然是本小书,但费了我不少精力,因为一位书画家一人编一本印鉴,必须有一定的量。此外,还要求原大,并要保证选入的都是真品,难度可想而知。

在编撰的过程中,好友、供职于印学博物馆的乔中石先生寄来一份印章复印件,共11枚印花,附言说有人在2006年3月8日携这些印到博物馆,自言是黄宾虹生前遗印,得自黄宾虹之子。印博人员看了,未置可否,自然没有收购,老乔寄印花复印件,是供我斟酌参考。这11枚印中,有两三方曾在黄宾虹作品集上见过,如“癸未年八十”、“蜀山纪游”即是,无法判断原印的大小。虽见于著录,但仅凭此尚无法确定真伪,因为也有可能是别人仿刻。即使这几方印真,也不能证明其他印没有问题,故我只好先搁置在了一边。拍卖图录上,还有几方印在复印件上没有出现,如“朱深之印”、“翊熉长年”、“仁者寿”、“黄宾虹印”,除了“黄宾虹印”,另三方应是拍卖图录所谓“藏印四方”中的印章吧。

编书时,我尚在屯溪博物馆工作,知道黄山市博物馆(今徽州文化博物馆)藏有一批黄宾虹的书画作品,便去商量能否提供一些资料。保管员随意在藏品中找了几幅作品,并允许我拍照。提供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却有很大的意义,因为这些作品是黄宾虹早年之作,许多画册未收入,而且有一方“我爱其静”朱文印,也赫然在老乔寄来的复印件上。“我爱其静”钤在馆藏的一件四条屏上,这四条屏每屏嵌裱三幅小画,共十二幅,其中黄宾虹山水六幅,另六幅无款识,不知何人所作。黄宾虹画没有作画年代,从书画风格来看,是黄宾虹早年作品。由此印,馆藏书画和印章复印件就可以互证,对双方意义都很大。

黄山博物馆藏黄宾虹的早期作品,风格很不一致,面貌差异很大,一般人很难判断真伪,但找出规律后,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来的。根据自己的经验,我大胆地将另几幅确认为黄宾虹真品上的印章也复制了下来,收到印鉴中去,如“读易喜岩居”山水画上的“十砚千墨之居”便是。而此画在展览时,许多人是不看好的。我也由此判断,老乔寄来的印章复印件,来源是可靠的。我尽量阅读一切能看到的黄宾虹书画作品集,又陆续发现了其他几方印的使用,如“宾虹入蜀记”等。黄宾虹早期书画用印,还有个做法,就是喜欢钤盖他收藏的一些古印,其中有古玺、汉印,也有明清时期的一些闲章,这是研究黄宾虹书画者不可不知的。

当我后来买到并阅读了“浙江省博物馆典藏大系”——《方寸乾坤》一书时,原来多少有些忐忑的心绪终于平复了,因为在这本书中,有许多黄宾虹曾用过的印章,而这些印章,正是黄宾虹藏、后由其夫人捐赠给博物馆的。这本书共分战国、秦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几个板块,战国部分印章,全部为黄宾虹旧藏,其中战国时期的“福寿”、“黄加”、“夔纹”印就曾被黄宾虹钤盖在其作品上。而宋以后的一些闲文章,使用的就更多了,如宋代陶瓷印“青照台”、明代铜质印“烟霞散人”,玉质印“片石居”、“竹窗”,而前面提到的“十砚千墨之居”印,则是一方青田石四面印。而清末和近现代的黄宾虹用印,则是篆刻家专门刻奉给他的。

黄宾虹晚年使用极多的四方印:“黄山山中人”、“黄质宾虹”、“虹庐”、“冰上鸿飞馆”,有文章说是黄宾虹自刻。从书中照片看,四块石头均为青田石,包浆接近,篆法风格、刀法一致,应是出自一人、一时之手。四方印都未署款,这点倒是很符合许多自刻印的特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