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周洪林
“浓浓端午情,方寸飘粽香”。为纪念端午节,我国两岸三地曾多次发行与端午有关的邮票,方寸之间传承着流传千载的端午文化。在这个粽子飘香的节日里,笔者翻开邮票藏册,品赏一枚枚设计精美的端午节邮票,领略华夏古老悠久的端午民俗和充满激情的龙舟竞渡,心头别有一番兴致与情趣。
2001年6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的《端午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分别代表了端午节最重要的三种习俗。第一枚《赛龙舟》。邮票以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构图,两条龙舟你追我赶,舟上插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彩旗,一派吉祥气息;第二枚《包粽子》。邮票图案为五颜六色的粽子,别有新意地采用悬挂的如意节来喻旨粽子这一主题物象;第三枚《避五毒》。在我国古代,五月俗称“毒月”或“恶月”。五月初五这一天,小孩子都要到外婆家去,谓之躲“端午”,并要头戴虎形帽、身穿五毒衣、肚带香囊,以防邪祟。还要用大红纸剪成“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图,贴在屋内表示镇压。邮票图案以虎形葫芦符作为主图物象,脚踩流云,背负宝剑,威风八面,色彩鲜艳,生动逼真。该套邮票图案色彩对比亮丽,装饰性强,画面简洁、醒目,节日的气氛一目了然。
最早带有端午节内涵的邮票,是我国台湾地区于1967年6月12日(端午节)发行的《中国诗人》邮票。邮票一套4枚,第一枚便是《屈原》,另外3枚邮票的图案分别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1989年6月7日,端午节前一天,台湾地区又发行了纪念屈原的《中国古典诗词邮票——楚辞》邮票一套4枚。图案以诗画形式表现了屈原《楚辞》中的四大代表性名句,分别为《离骚》、《九歌少司命》、《九章涉江》和《九辩》。1966年6月22日,台湾地区发行的《民俗》邮票一套3枚,首枚即为端午节“龙舟竞渡”图案。2002年2月26日,台湾地区又发行了《台湾民俗活动》邮票一套4枚,其中第4枚为“划龙舟”。
香港地区于1975年7月31日发行了《香港节日》邮票一套3枚,其中的“端午节”一枚,为七巧板拼图龙舟竞渡;1985年6月19日,香港地区发行的《端午节》邮票一套4枚,邮票首尾相连,龙头、龙身、龙尾齐全,真可谓是一条正乘风破浪的龙舟竞赛全图景象。1994年6月8日,香港地区发行的《中国的传统节日》邮票一套4枚,其中有1枚为“端午节”,邮票以赛龙舟为主图,票面上还出现了屈原像。2001年6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邮政与澳大利亚邮政联合发行了一套2枚《龙舟竞赛》特别邮票和小全张1枚,以庆祝新世纪第一个端午节。该套邮票采用中西结合的绘画手法,描绘了两条竞渡的龙舟,同时分别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及悉尼歌剧院两座宏伟建筑为邮票的背景,展示了我国香港和澳大利亚海湾迷人的景色,邮票的主图则均为挥桨奋进的龙舟健儿,邮票画面再现了赛龙舟夺锦的盛况,洋溢着一片喧腾喜庆的节日气氛。
澳门地区也于1987年5月29日发行了《端午节》邮票一套2枚,主图分别为“龙舟龙头”与“龙舟竞渡”。邮票上印有“澳门”、“端午”字样。票面上龙舟龙头的形象大气威武,龙舟竞渡的场面热闹非凡。这是澳门首套出现中文铭记的邮票。
图为2001年6月25日发行的《端午节》特种邮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