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李伟明
明朝末年,辽蓟总督洪承畴在松山战役中被清军俘获,押送到清都盛京。此前,洪承畴与部下曹变蛟、王廷臣等共同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决心。曹变蛟、王廷臣等人一起被俘后,果然不屈而死。消息传到明都北京,满朝文武都以为洪承畴已壮烈报国,崇祯皇帝深感悲痛,亲自主持召开隆重的追悼会,设祭坛致祭。追悼会快要结束时,前方传来了令崇祯尴尬不已的情报:洪承畴还活着,而且已降清。
原来,洪承畴刚到盛京时,的确有过以身殉国的想法。清太宗先后派了多人前去劝降,都被洪承畴骂回。后来,有个叫范文程的汉官,发现洪承畴在和他交谈时几次用袖子拂去衣服上的灰尘,于是断言连衣服都很爱惜的洪承畴肯定会更爱惜生命。知道这个“秘密”后,清太宗加大“攻势”,果然如愿以偿“拿下”洪承畴,为清军入关和南下找到了一个“好向导”。
洪承畴让崇祯闹了个大笑话,后来,民间也有多种版本传洪承畴的笑话,大意是:抗清义士某某被俘后,洪承畴前来劝降(或审讯),义士大骂:谁不知道洪大人是大明大名鼎鼎的烈士,你这个冒名顶替的小人真不要脸!直骂得他灰头土脸。
洪承畴如果不表现他那不够火候的“壮烈”之情,而是直接降清的话,未必会招来那么多饱含恨意的话。历史上各朝都有降将叛臣,遭世人唾骂的程度多不及洪承畴,他的同事祖大寿,两次降清,虽然也招骂名,但还是因战功卓著而得到人们的一丝同情。洪承畴错在哪里?错就错在言与行前后反差太大,一时愚弄了明朝君臣,让人们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不仅降了,而且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似乎全然忘了当年在明朝所受的“皇恩”)。
另一个比洪承畴的名声更臭百倍的历史人物秦桧,也有类似的表现。说起秦桧,人们想到的是屈膝求和的投降派、杀害岳飞的刽子手,却不知,这只是他在南宋期间的表现。在北宋年间,担任御史中丞的秦桧,却是个反对割地求和的主战派。他的同事们想不到的是,这个“主战派”在北宋灭亡那年君臣集体被俘之后,很快投降金国,并作为奸细被派往南宋朝廷,最终协助金国毁了南宋的“长城”。
洪承畴、秦桧他们的变化,让人们知道了判断一个人的本质绝对不能仅凭一时的“豪言壮语”。言行脱节是一种常见现象。比如说,面对歹徒的匕首,你会毫不畏惧地迎上去和他搏斗吗?面对熊熊烈火,你会奋不顾身地冲进去救人吗?在这样的问题面前,有些人,平时说得慷慨激昂,上了真场却溜得比谁都快。这种情况在假话盛行的年代尤其突出(在这种环境下,讲假话不用负责任,讲真话却要吃眼前亏)。在太平盛世,“豪言壮语”特别容易迷惑人,因为少有检验这种语言的机会。所以,对待这种东西,最好还是听则听耳,千万不要完全当真,毕竟关键时刻还是得靠行动来检验其真伪(否则,说不定就会像崇祯那样上当呢)。
最近听朋友说了这么一件事。某个贪官在即将“出事”时,为了临时“补课”学点法律知识,找了他的下属——反贪局长“谈心”。反贪局长试探着问领导到底有没有什么问题,该贪官斩钉截铁地说:“我可以用人格担保:我绝对没有任何问题!”而事实上呢,该贪官事发后,查出来的问题超出人们的猜想。你看看,到了这个时候,该贪官还能镇定自若(颇有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说得如此绝对而一点也不脸红(毫无做作的破绽),这样的人如果多起来,我们该怎么信任别人?难怪,一些平时口碑不错(其实当然是掩饰得好)的贪官被抓后,人们往往发出惊呼:连某某某都是骗人的,这世道,还有谁的话可信?!
既要做婊子又想立牌坊,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做人,还是坦率些好,哪怕品行有污点,也强过那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