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访旌歙古道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项慧玲

穿越在万山丛中一千多年的古官道,历经繁华落寞,在湛蓝天空下再次闪现它幽深的光茫。

幽美古道经过多少四季的轮回,人世的变迁,以古朴沧桑的身躯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引我们探寻它深处芬芳的美。

古道挂在山腰,在绿树翠竹掩映中起伏婉转,时而羞怯地隐身在山花烂漫中,时而又骄傲地冲上山脊,时而又从荒草中冒出头来。

一堵关隘横架两山之间,巨石垒砌成城墙,中间是十多米深的圆顶门洞,洞中四季刮着山风,洞深一半开门有转角石梯上到城墙之顶,顶上有土并立界碑一块,碑南面刻着歙县两字,北面刻着黄山两个字,仔细看是18年前立的新碑。此地名为箬岭关,是当年“府治”屏障,关上刻有“天险重开”四个大字。关前较开阔,有麻石垒砌的段墙残垣;有明嘉靖、清康熙的几块石牌横竖躺着;“忠烈庙”前的冷香残烬,粗糙的石桌石凳,古道穿过的石屋子,无不在凄凄荒草中诉说它们当初的繁华。1647年设关扼守的时候这里一定热闹非凡,城墙、门洞该是那时防御作战之用吧。箬岭关南通歙县,北通黄山区,东北通旌德,东接绩溪,关居四县之会冲。贯穿南北的是青歙古道,连通东南的叫旌歙古道。

存与废、毁与灭在时间的洪流中都不再重要,古道的永恒才是最美。

旌歙古道的入口是高甲村,初始拾级而上,看见满目春色,不禁心旷神怡。山道上有立有琴童,古筝的叮咚,笛子的清亮,在心里合起了春天奏鸣曲。春阳无声地溢在树叶上,翠色的流光班驳的树影在台阶上摇晃,“五里洞”骑路而建,石洞内壁嵌有石碑,光阴的手模糊了碑上所刻文字,

洞上长有大树,洞外是一条深深的群山沟壑,穿梭到此不过五里,还可以神定气闲地饱览春山的秀色,两匹马就立在洞口,难道是为了配合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不知道,但从前的徽商就是这样驮着货物和希望来来往往的。

上行三四里台阶,就到了“如来柱”。八棱见方的石柱屹立在古道转弯处,石柱高不过四米,八方都雕刻有古文,石柱上有莲花型三层顶盖,关于它的传说无从考证也无力考证了,走到这时已经气喘嘘嘘了。据说在青歙古道的茅舍村路口还另有一造型有异柱,且待我下回考证了。

古道一边是生发的树木,一边是陡峭悬崖,淙淙溪流水溅谷石发出动听的声音。四月正是杜鹃花怒放的季节,我不时摘下探到路口的一朵,抽出花蕊将花瓣放进口中,甜丝丝的花瓣立刻就化入心田,游走在春日画卷之中,路途的遥远使我不再有初始时的惬意了,“铁帽山”只是回望了一眼,临近中午时分,来到半山腰处一古刹遗址。一眼望去是参天树木芬芳下的残墙无形,靠山而造的拱形石屋,空地上遗留的圆形大坑,一潭溪水,分明在告诉人们它的荒芜。上行不到二里又到一亭,古道穿亭而过,门头石刻“旺(形)子洞”,是盼望家人回归的路亭。

又是几里路,天星洞是旌歙古道至高点,横架两山互通四方。四月的淡蓝天空下飘来一朵云,洞口正对着的天空一样颜色的远山,是秀丽的饭甑山?没有考证,一路过来,那个美丽的不同于周边群山的尖山一直就让我挂念。美伦绝奂的崇山峻岭和无边春色里飞扬的长发,在这一时刻,芳华一瞬的春天凝结成心中永恒的刹那,唯有长啸一声才能久久地释怀。

过洞下行,路就好走多了。一段泥土路被绿色的灌木掩映,我们好像被列队欢迎,又好像拿了神的宝物所有的树木自动让开。脚下踩着松软的泥土,山林中焕发着草盛花放的清香。一路下坡,很是平缓。在群山峰顶迂回盘绕约十里后,便到了另一处山口,山路直下,路面也宽阔很多,石阶保存得很完整,在这里便可以看到远处的房屋了,那是往南的茶坦村。

到箬岭关了。

三岔路口,我们选择往北到东黄山,部分人选择往南到歙县许村,不管怎么选,都走到青歙古道上去了,茫茫群山中的一条幽深古道,是徽商之路也是美好之路,我似乎听见青石板上的车马声,人沸声,唢呐声渐渐远去。

过关后的路,平缓下行,山花烂漫,春光摇曳。茶棵、覆盆子就在你脚下依依不舍。

转过身,就是傍晚了,四十里山路,从上午走到下午,从山的那边到了山的这边,春天的故事到处流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