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沈孙晖
俞莉
陈光曙
顶着夜晚3℃的低温,冒着刺骨凛冽的寒风,台上,一出出非遗大戏热火朝天,精彩纷呈;台下,一位位观众如痴如醉,鼓掌叫好……12月3日晚,“文化惠民半岛行”2015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节目巡演的最后一站,走进了涂茨镇旭拱岙村,同时也为这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年精心打造,半年22场精品会演、巡演,受惠群众六七万人……今年,象山最热门的关键词就是“非遗”!一场场非遗精品节目演出,勾起了象山人民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温暖情愫,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和美好。“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重塑了一种新乡愁,找回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得这些优秀的文化遗珠又回归到现代人的生活中!”象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吴健说。
拭去历史尘埃,让非遗散发时尚、现代光彩
今年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也是象山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第10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该县文化部门决定打造一台特别的演出,对当地这10年来的非遗保护成果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展示,使之看得见,听得到,让更多的人分享、感受非遗的美丽。
但有创意的同时,也有不少担心。“我们在日常保护工作中,发现这些传统表演形式大多依附于民间的民俗节庆活动,甚至是红白喜事中,形式简单,直接搬上舞台效果不行,群众接受度就更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象山县非遗中心主任张艳告诉记者,非遗项目更多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而现在很多年轻人认为这些“老底子”的东西已过时,太土气。
要传承,首先要让下一代记得住乡愁,让年轻人脑海里植入传统文化的魂。为此,象山县文化部门将这台演出定位为“精品”:拭去历史的尘埃,从舞台、服装、表演内容、形式、演员等各方面增强非遗的艺术表现力,使之散发出美丽、迷人、时尚的现代光彩,让年轻人从不愿看到觉得真好看!
为此,今年春节后,象山县文广局副局长吴健带领县文化馆、县非遗中心的业务干部,对全县18个镇乡(街道)逐一走访调研,与各地民间艺人、文化站长探讨交流,和镇乡(街道)的领导积极沟通,举全县之力挖掘、打造这台精品演出,并做好强有力的保障和服务。
于是,各种智慧火花不断迸发:县文化馆馆长张曙首先提出运用现代舞台包装来烘托非遗节目,运用LED大屏幕结合节目内容制作相应的VCR,以达到演唱会般的立体视觉冲击力;鼓励起用年轻演员,使非遗表演年轻化。县文广局为非遗会演特别增设5个优秀传承项目奖,由启用40周岁以下年轻演员参赛的节目参评;更新表演服装、道具,并请专家重新打造各参赛节目,丰富表演形式,力求创新突破。比如唱新闻、走书,是象山传统的曲艺形式,用这两种非遗表演形式来生动演绎《徐福在象山》、《黄避岙传说》等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使得非遗与非遗“激情”碰撞结合……
为了这台演出,当地的文化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并倾注了所有的心血、智慧和汗水。一些乡镇没有合适的排练场所,如定塘镇参赛的市级非遗项目大塘车灯·马灯舞《送皇嫂》,晚上在晒谷场上排练。县文化馆副馆长杨慧芳每次下去指导排练,都被蚊子叮得满腿是包。贤庠镇文化站长黄海芳为当地的参赛节目《鱼化龙》,发动亲朋好友一起上阵,研究道具制作安装。每次排练完,演员都走了,她仍汗流浃背地在排练场里忙着检查道具,有时甚至忙到深夜十一二时。
当然,一切离不开经费的保障。为了让更多的当地民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象山全县上下为22场非遗精品节目会演、巡演投入约300万元,平均每个乡镇扶持10多万元。“象山历史上,从来没花过这么多钱打造一台节目!”县非遗中心主任张艳说。
“老戏骨”激情焕发,“新生代”爱上非遗
象山的这场非遗“盛宴”,把从未上过舞台或起初在这样豪华舞台上“怯场”的民间草根人员,逐步培养成为相对专业的老演员。他们白天劳作,晚上组织排练,甚至动员全村老少当忠实观众。老一辈传承人不但为濒临失传的表演艺术得以抢救性挽救、传承感到欣喜,更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表演欲望和激情。
泗洲头镇上马岙村的灵南狮舞在清朝以前就存在,是当地春节、元宵等传统节庆的表演节目。该村灵南狮舞的传承人吕仁义今年已85岁,他从15岁开始舞狮,狮头、狮尾、打棒样样精通。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老艺人体能退化,年轻人不是外出打工,就是转打麻将消遣,这项表演艺术已沉寂多年。对此,老吕心里很着急,生怕这项传统艺术失传,“这次借着县里会演的机会,灵南狮舞又被要求重新挖掘打造,我听到后非常高兴。”
两位新传承人胡永泉、蒋建利如今已50余岁,一个以骑三轮车为生,一个在办养殖塘。两人虽然已几十年没舞狮,但听说此次会演后也兴致很高,利用晚上和双休日刻苦排练,并虚心向老吕他们请教、回忆灵南舞狮的技巧和道具制作。最后,两人在舞台上呈现了一头栩栩如生、阵法到位的雄狮,原汁原味保留了原生态性。
石浦鸡鸣三坑班《龙宫借宝》演孙悟空的老传承人林阿木已76岁,但表演激情高涨,排练时唱念做打一丝不苟,特别是每次的凌空劈叉动作,更让大家捏一把汗;72岁的宁波走书市级传承人宋云英听到本次会演的消息,主动请缨代表老家墙头镇参赛。演出时,她动情地说:“我来这里不是为得奖,只是想再唱一场走书给大家听听!”
很多草根老演员以前演出时很“羞涩”,但经过此次会演、巡演,变得敢于“秀自己”。鹤浦镇文化站长杨平女告诉记者,该镇参赛节目《细十番·南田锣鼓》里拉中胡的薛大伯已77岁,是细十番的第四代传人,“以前,他演出怕难为情,一直躲在后面,现在演上瘾啦,还主动打电话问我下一次演出是啥时候。”
“老戏骨”在非遗演出中感受到自身价值,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而“新生代”则在新老同台中,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热度。21岁女孩施方圆毕业于省艺术学院,是一名专业舞蹈演员。为了打造精品节目,她于今年5月受邀加入舞蹈《鱼化龙》的队伍,并在短短一个多月里挤出时间排练、磨合。这个节目也参加了全部22场的非遗会演、巡演。“作为一名本地的90后,以前我对非遗缺乏认识,这次演出让我深刻了解了家乡的传统文化,受益匪浅!”小施告诉记者。
攀着象山非遗会演、巡演的“金枝”,一个个富有当地特色文化,充满生命力的精品节目变成了“凤凰”:受邀直接去参加市级、省级比赛,甚至登上国际大舞台。演员的演出机会也增多了,如今庙会、企业开业等活动经常邀请他们去表演。演员还套上了“明星光环”,自豪感倍增,经常接电话就说:我在哪里演出呢!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网上刷屏争先点赞
体现晒制海盐场景的节目《咸滋滋》、从宋朝一直延续至今的浙东婚俗节目《鸾凤和鸣》……台上的舞蹈、戏曲、情景剧等表演内容,伴随于当地千家万户的劳动、生活场景中,配上本地话的演绎,让人倍感亲切,特别容易引发共鸣,加上现代舞台艺术的包装和精心打造,22场非遗精品会演、巡演“通吃”老中青三代,虽然没事先组织发动,但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少的1000多人,最多一场有六七千人,观众挤都挤不进来!”县文广局副局长吴健告诉记者。
据了解,6月11日至13日三场非遗精品会演时,举办地象山县文化活动中心剧院座无虚席,一票难求。老人、孩子、主妇……争相涌来,有的甚至连赶三场,看不够、看不厌,还问这样的会演何时还会有。“从来没有一次演出有这么高的上座率,观众站满走廊,劝都劝不走。”文化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激动地说。
在18个镇乡(街道)巡演时,很多村民顾不上晚饭后洗碗,特地提早赶到现场“占座”看演出,有的还背着凳子,从邻村步行而来。县非遗中心主任张艳告诉记者,泗洲头、大徐、丹西街道和晓塘4场巡演时,天降大雨,“其中丹西街道那场演出雨下得特别大,但观众打伞、披雨衣,一直守在现场看,没有一个人退场。台上的演员看到后也更加热情高涨,服装、道具都被淋湿了。”
本地人为非遗的美丽所沉醉,外来打工者也为之“倾倒”。海岛鹤浦的巡演是所有演出中观众人数最多的,有六七千人,其中很多是外来打工者。“他们说听得懂台上演员的本地话,还说‘你们这里的节目真好看’!”鹤浦镇文化站长杨平女说,有同学还特地打电话给她,“同学妈妈说,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看的节目。有些没看的朋友事后怪罪我,为何这么好的演出没通知他们,害他们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观众现场看得热火朝天的同时,也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和当地象山港论坛。“有气势有内涵,老百姓家门口看大戏,开心!”“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为我县具有如此丰富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大家纷纷在网上为象山的非遗文化“点赞”。
观众的如火热情和强烈反响,“反哺”予该县文化工作者满满的成就感,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对保护、传承当地非遗成果的认知。贤庠镇文化站长黄海芳对县文广局副局长吴健说:“原来你组织我们普查非遗做资料,搞三位一体建设,我还觉得有点烦。现在,我看到它的真正价值和在老百姓中的受欢迎程度了,这项工作太有意义了,非遗真是太美丽了!”吴健也感慨地告诉记者:“我做非遗工作10年,深深体会到,讲座、培训、参观等形式,都不及这台节目所带来对非遗保护的热情和关注,同时也把非遗工作者和民众,对非遗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土乡音演绎着本土乡情,字正腔圆的土调牵动着无数象山人的心灵。正如一位观众忻海霞在她的观后感《满满的感动》中所写道:看过很多形式各异的舞台演出,但像这样纯粹由草根、民间元素演绎的,还是第一次!它让人闻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听到了亲切熟悉的乡音,想起了远去的乡村生活。世界那么大,民族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你不想去看看吗?
(图片
沈孙晖
象山县非遗中心
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