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表演的风度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宁波日报

蔡体霓

对于在身边已有几十年的书,往往有着不舍的感情。这一本《焦菊隐戏剧论文集》,有着舞台幕布一样的宝蓝封面,因久置于木书架上,书的上半部分已经呈焦黄色。23年前,我在河南,看到报上提到此书,即写信给在上海的小学同学光荣,托他购书寄来。现看扉页上所记收书日期为1982年3月27日。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的,序言是曹禺写的,书里有焦菊隐先生的翻书照片,还有他导演的话剧《茶馆》《龙须沟》和《蔡文姬》的剧照。

焦菊隐先生在《导演、作家、作品》一文中讲到,老舍给《茶馆》里的人物批过“八字”,语言写得又精练又有行动性。在《茶馆》的第一幕里,老舍只用几笔就勾勒清楚了二三十个不同性格和不同举止行动的人物。如马五爷,是吃洋教的小恶霸,在舞台上穿了一件黑长衫,黑马甲,戴着一顶黑色呢帽。除了这顶呢帽有点洋化外,他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就连剧中的常四爷都看不出他是个二毛子。他只有三句台词,怎么使观众看出他是吃洋教的小恶霸呢?在他走出茶馆的时候,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他背对着观众,恭敬地站定,脱下呢帽,在胸前划完十字,就下场去了。这就叫行动的语言性。

论文集里有一篇《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习》的文章,精要地介绍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那么,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来说:“什么是体系呢?体系就是生活!”这亦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美学原则和创造方法的基本观点。

近年有个电视剧叫《雍正王朝》,饰演康熙的是焦晃,他在一次谈话中称,崇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并回忆读中学时,在课堂上,老师忽然叫他立起来读课文。他说,当即朗读了一篇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读毕,课堂里鸦雀无声,老师和同学惊呆了,然后是一片掌声。我看这就是天赋吧。

有段日子,由豫返沪时间较长,在家里空闲,遂觅话剧演出的地方。有一次在上海戏剧学院附近的小剧场观看无场次的话剧,主角由祝希娟出演,没有舞台,五六十个观众转成一圈,坐在梯形的座位上。演员就在场地中心与观众零距离地表演,剧中角色就在你身边推脚踏车上场下场。我想,这体现了舞台艺术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

今年初,儿子在上海福州路寻来一本《我的艺术生活》,作者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书里有许多自传的内容,阐幽发微,意趣兼得。

记得从前坐火车,线路长的,列车上的广播里就根据经过的省份来播放相关的地方戏,如沪剧、越剧、淮剧、黄梅戏、豫剧、秦腔、川剧及其他。再看沿途上来的旅客,看他们的相貌,听他们的口音,会感到地方戏其实就是那里的老百姓哺育的。

《伟大的嘉宝》这本书,夹杂在书堆里已有30多年了。此书由一个叫佩恩的美国人所写。他对嘉宝的演技推崇备至,说她在电影《茶花女》中主演茶花女,当杜瓦的父亲请求她放开他儿子时,她一言不发就同意了,只见她慢慢跪下,双臂摊放在桌子上,宛如在缓慢地跳舞,似一支宫廷舞。观众对这种惊人的反应完全出乎意料。她的表演风度常常征服观众。

说到演技,我就想起久藏于书橱里的一本美国人波列斯拉夫斯基写的《演技六讲》,是郑君里20世纪30年代的旧译。焦菊隐戏剧论文里亦提到此书。《演技六讲》其中一讲是“情绪记忆”,就是连影子都感觉不到的地方,要“设身处地”地演出来。作者就打了个比方:某个夏天,是美丽夕阳下山的时候,一对年轻人在满地黄瓜的阡陌间散步,男的向女的求婚。在此情此境中,幸福的年轻人有点情不自禁。他们间或停下步子,摘下一条黄瓜来吃。太阳把黄瓜晒得又香又甜,他们就在畅啖黄瓜之中,将终身大事定下来了。岁月过去了很久,养了孩子,生活困苦了,时有争吵负气,可是他们的孩子看得出,只要桌子上摆上一盘黄瓜,爹妈又会好起来的,这是百灵百验的良方。

甜蜜的记忆,人皆有之,旧梦重温,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书里还引用了不少莎士比亚剧本中的台词,亦大有看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