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古树挂上“身份牌”。
(王芳
余建文
摄)
记
者
余建文
通讯员
徐华良
王芳
端午节前夕,奉化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锦屏街道长汀村,查看一株抢救后的香樟古树存活情况。“这株300多岁的香樟发生倒伏,‘性命’垂危,我们采取一系列抢救措施,现在古树不仅活过来了,还发了很多新芽。”工作人员高兴地说。
古树名木是活的文物,承载着乡愁记忆和乡村历史文化。奉化是宁波古树名木比较集中的区域,全区12个镇(街道)共有1184株古树,其中不乏像雪窦寺“最美银杏”这样的知名古树。近年来,奉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断夯实基础,花大力气保护古树名木,留住乡愁情思,让古老的遗存与文化记忆焕发出勃勃生机。
古树最怕遭遇台风、山洪等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如何让古树“老有所养”,青春常驻?奉化区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巡查养护和应急反应机制,对受伤古树及时救治,为古树生长创造良好环境,尽力保护好乡村“活化石”。去年10月,溪口镇壶潭村后门山两株200余岁的香榧古树被台风吹倒,奄奄一息。区自然资源与规划分局同志与古树保护专家多次去现场查看,制定抢救保护措施,并在溪口林业工作站和壶潭村干部的全力支持下,用钢索拉起倒伏古树,在周围砌砖覆土进行保护,今年3月起,还对两株古树打吊针补充营养液。经过一系列救治行动,目前两株香榧树已基本恢复元气,抽出了新芽。壶潭村党支部书记周汉江说:“幸亏抢救及时,不然两株古树恐怕早死了。现在树木生长不错,我们有空就去观察,防止出现意外。”
为切实保护好古树名木这一珍贵资源,进一步提升市民保护古树名木意识,2017年起,区自然资源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力量,花了一年多时间,对全区所有古树进行“地毯式”普查,丈量树高、胸围和冠幅,观察古树生长情况,为每一株古树建立档案,把古树形态特点、生长环境、分布地点等记录在档案里,做到有据可查,实行智能化管理。同时组织人员进行不定期巡查,时时掌握古树生长状况,并经常为古树“体检”。
去年,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工作人员又一次踏遍山山岙岙,给1184株古树一一挂上银色金属的“身份牌”。该局林业与海洋科科长吴旭东说,“身份牌”上设置了二维码,市民扫码就可知道古树的保护等级、科属、树龄等各种信息,加深了解。“如发现古树出现异样,可直接打电话向我们反映。”
有树有绿有人烟。如今在奉化,保护古树名木已成为很多市民的自觉行动和彰显乡风文明的重要标志。松岙镇的王家山村人口不到600人,老百姓爱树出了名,村庄周围百年以上大树随处可见。早些年,村里拓宽进村道路,遇到3块奇形巨石和6棵百年古树挡道。村民宁愿道路狭窄些,也不愿将古树移走。最终,道路拐了弯,为古树“让道”。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