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云庄:浙东文化重要遗址地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宁波日报
万氏家史陈列。

数字化展示《鄞江送别图》。

白云庄前的黄宗羲像。

白云庄俯瞰。

撰文 陈青

王伊婧

乌莹君

摄影

周建平

在宁波历史上,白云庄与天一阁地位相当,素有“城内天一阁,城外白云庄”之说。

白云庄位于西门外管江岸34号,建于明末清初,是四明望族万氏的别业,也是中国十七世纪伟大的思想家黄宗羲讲学地、甬上证人书院所在地、清代浙东学派的发祥地。

2002年底,天一阁博物馆在白云庄设置了以“浙东学术文化”为主题的专题陈列。

2006年,作为清代浙东学派史迹,白云庄和黄宗羲墓、万斯同墓、全祖望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提升改造后的白云庄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向公众开放,增加了智慧导视系统等新技术,继续宣扬浙东学派历史,传递浙东学派精神。

白云庄主人为四明万氏

白云庄与天一阁能相提并论,一是因为它的主人四明万氏是名将名儒辈出的世家。四明万氏祖籍安徽,是以军功起家的明代甬上望族,弃武从文之后,又在经学、史学、文学等领域笑傲学林,最为后世关注的当属以布衣身份参与编修《明史》的万斯同。

从太祖起兵到靖难之役,从北征鞑靼到南抗倭贼,从卫所之设到漕运之治,从宦官专权到东林党争,从南明偏安到义军抗清,都能看到万氏祖先和万斯同父兄的身影。

被尊为四明万氏始祖的万斌,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显赫战功。万斌的儿子万钟袭父爵,防守宁波有功,被封为宁波卫佥事。此后,其子孙定居宁波,世袭指挥佥事。

万钟及其子万武、万文也先后为国捐躯。合族共同谱写的“四忠三节一义”传颂久远,载入地方史册,成为万氏家族忠孝传家的标志和精神支柱,也赢得了崇高的声望和地位。

有事则著武功,承平则显儒术。万氏族人在治兵习武的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涉猎诗文。1520年,万表在武举会试中上榜,成为万氏家族史上第一位考取进士身份的武人,他与天一阁主人范钦交谊很深,对当时日益盛行的阳明心学兴趣浓厚,承继浙东学术经世学风。从此以后,万氏家族以文章德业名闻天下,遂为甬上望族。

白云庄建造者是万表之孙万邦孚,既是抗倭名将,为人又十分儒雅,好作文吟诗,晚年因病辞官回乡,在西郊管家岸建造生扩(活着的人给自己建的坟墓)、祠院,这就是最初的白云庄。现在白云庄西北万氏墓群中,有保存完好的万邦孚墓。

万氏家族到了第十世万泰时,完成了弃武从文的转变。万泰成为第一位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万氏文人,与黄宗羲、陆符从学于蕺山刘宗周,为明末复社成员。尤其是他与同邑陆符广交当世贤豪四明才彦,以移风易俗为己任,与诸子激扬名节,扶掖后进,开明末清初宁波学风,为浙东学人领袖。

万泰生活在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时期,史称“明末清初”。他有八个儿子:斯年、斯程、斯祯、斯昌、斯选、斯大、斯备、斯同,各有成就,他们极大地提升了万氏家族的社会声望及在学界的声誉。“万氏八龙”师从“浙东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者黄宗羲,各向先生学习一艺,务令精熟。梨洲先生曾经叹赏:浙东门风之雄,莫过万氏矣。

八兄弟之中,万斯大、万斯同尤为出色。万斯大是万泰第六子,以经学研究著称,曾在宁波创建讲经会,毕生致力于“三礼”和《春秋》研究,以治史方式治经,进行实证式研究,探求经文本义,著有《学春秋随笔》《学礼质疑》等“万氏经学五书”,堪称浙东学派之骨干人物。万斯同自幼聪慧绝伦,记忆超群,博通诸史,尤精明史,学术地位因为史学成就而奠定,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

黄宗羲与甬上证人书院

白云庄的成名,离不开黄宗羲创办的甬上证人书院,这个与众不同的书院已有现代学校的雏形。

黄宗羲,余姚人,学者称梨洲先生,他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清初时甬上学子已有结社论学之风和请谒行动。其时,万斯大、万斯备、万斯同、万言等组成了“文业会”和董允璘、董允瑫、陈芝紫、陈锡嘏、陈自舜等组成了“澹园社”。后来,他们共同组成了“策论之会”,在万氏叔侄的率领下,曾集体到余姚黄竹浦向黄宗羲求教。

康熙六年五月,黄宗羲首次来甬讲学,“策论之会”改名为“证人之会”。同年又改为“讲经会”。康熙七年,黄宗羲再次来甬讲学,“遂以证人名之”,创“甬上证人书院”。这个名字,源于黄宗羲恩师刘宗周在绍兴创办的“证人书院”,为以示区别,黄宗羲的私淑弟子全祖望在这个名字前加了“甬上”两个字。

甬上证人书院会讲地点不一,曾在城内广济桥高氏祠、延庆寺、城西白云庄、黄过草堂(张氏宗祠)、陈夔献家等处会讲。而白云庄是黄宗羲在甬上讲学时间最长、最为固定的场所。

黄宗羲的教育理念十分超前,他认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这种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与他深受阳明学中“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密不可分。甬上证人书院授课方式也与众不同,以自学为主,授课为辅,每月举办两次学术研讨会。学生除经史之学,还学习天文、地理、数学、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书院的学习氛围也十分民主,只要是满十岁的孩童,都能去听讲。

黄宗羲在甬上证人书院主讲了八年,前后听讲的有100多人,其中有弟子66人,特别出众的有18人。他们或长于经学,或长于史学,或长于文学。除了“万氏八龙”,还有许多在当时赫赫有名的学者。学者们认为,黄宗羲在宁波讲学的这段时期,正是他学术思想日趋成熟的黄金时期。他的学术影响力和思想高度,使白云庄名冠浙江书院之首。

清代浙东学派的发祥地

甬上证人书院的教学有“质疑”、有“辩难”,既培养学生敢于对传统信条和既有定论提出大胆怀疑,又让学生在遇到症结和疑难之时,通过认真深入的讨论和研究解决问题。

在高质量、高频率的学术思想碰撞中,以黄宗羲、万斯同、万斯大为代表的清代浙东学派诞生了。它以史学成就为最著,兼重文学,实现了文史汇通;同时又敢于超越传统开拓创新;兼容并蓄,广采众家之长,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重要派别,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白云庄也因此而被称为“浙东学术文化圣地”。

黄宗羲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开山鼻祖,为第一代。他学问渊博,影响最大者在史学。他主张经世致用,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被梁启超誉为“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是影响近代民主思想的经典之作。《明儒学案》则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学术思想史著作,创立了一种新史体——学案体。黄宗羲通过授徒讲学,为浙东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史学人才,形成了清代浙东学派。

万斯同传黄氏史学,为第二代。万斯同少从黄宗羲问学,是其最得意的门生。他继承黄宗羲“儒者经纬天地”的思想,以纂修明史和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为己任。康熙十八年(1679)开明史馆,万斯同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手定《明史稿》五百卷,称为布衣史家。“班马三椽笔,乾坤一布衣”,万斯同被认为是司马迁、班固以后的又一位史学大家。

全祖望传黄氏经、史、文献之学,为清代浙东学派的第三代大师。他承黄宗羲、万斯同遗绪,搜集晚明清初文献资料,撰写了大量明清人物的传记志铭,精审考核,直书其事,“直言无隐者”。他还续补黄宗羲《宋元学案》,体例比《明儒学案》更加完善和合理。

章学诚是浙东学派的殿军和集大成者。他弘扬了浙东学派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所著《浙东学术》对浙东学派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他还把史学理论结合到修志实践中去,阐发了方志理论,创立了方志学。

梁启超说:“浙东学风,从梨洲(宗羲)、季野(斯同)、谢山(祖望)起,以至于章实斋(学诚),厘然自成一系统,而其贡献最大者,实在史学。”以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为代表的清代浙东学派继承、发展了浙东学术史上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学风和精神追求,他们不守门户之见,贵专家之学,重气节,重史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倡“经世致用”,主张学术研究要切于“人事”,反对在“人事”之外别求什么“义理”,因而成为富于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学派,成为清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学术精神和学风,一直影响到当代,成为宁波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核。

提升改造后的白云庄焕发新姿

初夏的白云庄翠竹深深,草木茂盛。5月18日,这个浙东文化重要遗址地在经过近两个月的提升改造后重新对外开放。

提升改造的内容主要包括白云庄智慧旅游导览服务平台升级、导游导览数据内容建设,设计制作智慧导视系统、展厅数字化展示、拍摄《白云庄》宣传片等。今后,参观者可以借助旅游客户端、线下智慧标牌微信二维码等满足导览需求,同时还能共享虚拟旅游、旅游地图服务、旅游互动等旅游公共服务,更好地实现了自助导游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白云庄新增了《鄞江送别图》的数字化展示,通过视频制作结合墙体手绘的方式,动静结合,让原本静态的画动起来。《鄞江送别图》描绘的是康熙十八年万斯同叔侄北上预修明史,甬上文人依依送别的历史场景,此画也是浙东学派重要的文献资料。长卷上的每个人物有名有姓,均为甬上文化名人。更难得的是,如今我们见到的万斯同像,就出自此画,这也是大历史学家存留下来的唯一画像。

今后,白云庄将以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供给,搭建博物馆与社区、校园、社会公众的互动平台,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为连接文化中枢和纽带的作用。它将让市民近距离接触博物馆、了解其承载的文化精神,体现多元化的博物馆文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