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5日,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总工会、共青团嘉兴市委员会、嘉兴市妇女联合会启动了“发现最美嘉兴人”——第八届嘉兴市道德模范推选活动。经市直机关和各地推荐、群众自荐,评委会投票,市级机关有关部门意见征求和综合评审,确定第八届嘉兴市道德模范正式候选人15名,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从9月7日起至9月9日止。公示期间,正式候选人事迹将在《嘉兴日报》、嘉兴文明网、“文明嘉兴”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进行集中展示宣传。各单位和个人对正式候选人在模范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等方面如有意见,均可以来电、来信或发送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反映。个人反映请署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单位请加盖公章,信件有效日期以邮戳为准。电话:82521461,电子邮箱:jxwmbshc@163.com。地址:嘉兴市广场路1号市行政中心5号楼539室,邮政编码:314050。
第八届嘉兴市道德模范推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
2021年9月7日
第八届嘉兴市道德模范正式候选人事迹简介
助人为乐模范正式候选人
任捍东,男,197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支队直属大队大队长。他动手能力强,在部队自学修理电器,练就精湛技术。退役后,他利用下班后和双休日时间服务群众,大到冰箱洗衣机,小到钟表、耳机,都是他的“业务范围”,不少零件是他自掏腰包购买。24年来,他为周边群众免费修理家电10000多件,碰到“急单”,他常会忙碌到深夜。大家都称他是“身边的活雷锋”。2015年,市法院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和捍东一起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实现从“一个人”到“一个动车型服务团队”的全面升级。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团队已有6支志愿服务分队,100多名志愿者。
陆秀珍,女,1922年7月出生,群众,嘉兴港区乍浦镇港龙社区居民。她以布鞋为纽带,传递关爱,坚持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缝制“爱心鞋”。每年购买原材料就得贴补几百到上千元,她却乐在其中,百姓们亲切地称她为“布鞋奶奶”。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大水,她叫上亲朋白天黑夜“连轴转”,赶出了200双棉鞋寄往灾区。42年来,她一针一线缝制了1万多双布鞋和香囊、帽子等物件免费送给群众。年轻时,她省吃俭用,长时间帮几位贫困村民养育孩子。受过恩泽的孩子们,至今仍感谢她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现在她虽已百岁高龄,但是助人热情依旧未减半分,那是她的快乐之源。
乐文,女,196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嘉兴市南湖区南湖街道万洲社区第六党支部书记。她身残志坚,无私帮助身边人。2013年,她义务担任社区“爱心送餐员”工作,每天跑近百层楼,为20多户行动不便的老年家庭送餐。摄影是她的爱好,也是她助人的工具,5年来,她为南湖区100户残疾人家庭拍摄“全家福”。为抓拍到美好瞬间,花一两个小时是常态,有次,为了给脑瘫患者拍照,她连续几天上门。退休后,她为残疾人提供免费学习娱乐、互帮互助的场所,成立了“乐文文体工作室”。早在她22岁时,工资只有几百块,却资助被父母遗弃的残疾女孩读完中专,改变了女孩的命运。
见义勇为模范正式候选人
叶树林,男,199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嘉兴市高速交警支队五大队辅警。2020年,他刚到平湖不久,在一家公司做司机,兼职做“外卖骑手”。8月12日的一个凌晨,在他送外卖途中遇到一家店铺起火,为避免火势殃及其他店铺,他果断上前砸门,拿起灭火器就往里冲。面对随时可能引发爆炸的煤气软管,他毫不犹豫,拼死捏住软管漏气口,直到漏气隐患排除。他不顾浓烟呛鼻,进出店铺十几趟抢救物资,由于灭火及时,没有造成更大损失。2017年8月,九寨沟县突发7.0级地震,震感强烈,他冷静疏散酒店游客,冒着生命危险6次逐层往返各楼层,不遗漏一个房间,在多次余震中奋力救出了10多位游客。
程腾峰,男,1977年7月出生,群众,桐乡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辅警。2020年1月8日凌晨2时许,他所居住的小区内一辆满载纸板的小货车着火,借助风势,货车很快变成了“火车”。该小区共有400多户住户,“火车”紧邻楼房,边上停满了私家车,一旦火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寒冬腊月,他一边嘱咐妻子报警、喊醒群众,一边穿着短袖往楼下跑去。他冒险砸破车窗,跳上熊熊燃烧的“火车”,快速驶离居民区。随后,他打开消防栓救火,由于站在路上灭火效果不佳,他又跳上车顶冲水,最终火势得到控制,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王建强,男,1955年12月出生,群众,嘉善县魏塘街道里泽村村民。2020年12月,同村一户自建房发生火灾,大火很快从屋内向外蔓延开来,对周边房屋造成了威胁。房东和租客都不在家,村民们一时慌了手脚。年近七旬的他闻讯赶到,经过初步判断为电路起火。他不顾腰部旧伤,立即冲进火海,迅速切断电源,经过紧急施救,火势得到了控制,保护了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不是他第一次见义勇为,早在2017年和2019年,他还两次毫不犹豫跳入水中,仅用几分钟时间,救起不慎落水的老人,确认安全后悄悄离开。村民们称赞他是既能火场抢险,又能下河救人的真英雄。
诚实守信模范正式候选人
盛静怡,女,汉族,1984年12月出生,致公党员,现任金小悦企业管理(嘉兴)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从创办企业开始,她便立誓“给顾客最安全的饭菜,对社会尽最大的责任,为员工创设最好福利”。她先后斥资500多万元建立中央集配中心,组建10多人的专业溯源、检测团队,严把安全关。她对所有门店实行“不卖隔餐,可无条件退、换菜”的消费承诺,建立起“爱心驿站”,共送出免费“爱心餐”22万余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购买滞销菜品30多万元,带领员工为200多个点位的抗疫一线人员送餐32万余份。再难她都准时发放工资,不裁一个员工,逆势新开33家门店,提供900多个就业岗位。
陈孝林,男,194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嘉善县大舜小学退休教师。2017年,他得知同村的陈宇凡小朋友因先天性脑瘫、双腿残疾不能正常上学。他当即找到孩子家人,许下“我来结对帮扶,暂定三年,教字三千”的承诺。3年多来,他自编2套融入爱家、爱国内容的教材,除了双休日,每天风雨无阻准时来到小宇凡家,以游戏、唱歌等形式帮助小宇凡从一字不识到学会读写3000多个字。为减轻小宇凡家人负担,他制定了康复计划并监督、陪练,逐渐帮助小宇凡生活自理。2021年,陈孝林又立下新的“军令状”——帮助小宇凡学通一本新华字典,助他与同龄人一样勇敢追梦。
敬业奉献模范正式候选人
沈明芳,女,197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嘉兴市秀洲区康安医院党支部书记。她从医30年,有7年时间与精神残疾患者打交道。患者发病时,拆过她的办公室,打骂过她,她却依然为他们洗澡、剪指甲、买衣服,陪他们回家探视亲人。为减少精神类疾病,她成立“沈明芳心理工作室”,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至今有3万余人次受益,多次挽救试图自杀的患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之际,开通嘉兴第一个线上心理辅导服务,她本人在医院在线值守整整66天没回家。她先后倡导成立了“蓝马甲志愿者服务队”和“绿丝带志愿者联盟”,坚持每周组织公益活动,带动几百人参与其中。
陈闵健,1981年出生,生前为海宁市长安镇(高新区)党委副书记(正科长级)、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色尔古镇党委第一书记(挂职)。他是海宁首批赴四川黑水援建干部,刚到黑水1个多月就踏遍全县17个乡镇,行程逾万公里。他爬上海拔近4000米的陡峭高山,一走就是一天,中饭时间就自费在当地人家“搭伙”,找准致贫原因,制定脱贫方案,被当地人誉为“跑山干部”。经他牵线搭桥,3年来,黑水县累计引导东部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2亿元,帮扶项目28个,惠及贫困人口8736人,2020年成功脱贫。2021年6月3日,他因公殉职,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黑水大地。
施群峰,男,198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嘉兴市公安局港区分局刑侦大队辅警(事业编制)。少年时期,《刑警803》的广播剧伴随他成长,带着惩奸除恶、匡扶正义的梦想,他加入了警察队伍,潜心钻研痕迹比对技术。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天上班时间比对100个痕迹以上,一周7天在岗,常忙得忘了吃饭、接娃。他掌握了痕迹变形的独特处理方式,独创了“库征”比对等手段,直接认定犯罪嫌疑人200余人,协助破获案件300余起。他被公安部遴选为全国命案积案攻坚行动专家组专家,他破获的28年前、12年前的两起命案入选2020年全国8起重大社会影响命案积案。2019年,港区公安分局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施群峰痕迹工作室”。
陆伟荣,男,197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虹北村党总支委员、治保主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他第一时间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沿,苦活、累活总是抢着干。大年三十那天,他来不及跟亲人团聚就带领工作人员一家家上门排摸情况,一直忙到了凌晨。为方便工作,疫情期间的很多个夜晚他就在办公室睡三四个小时后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他身兼数职,卡点值勤、入户摸查、后勤保障、买菜送餐,哪里有需要他就奔向哪里,全力保障村里637户2405名村民的生命安全,却没时间带父亲去医院复查。连续作战23天后,他最终累倒在疫情防控一线。
孝老爱亲模范正式候选人
王正秀,女,1950年8月出生,群众,嘉善县魏塘街道日晖社区居民。为给家里的3个残疾人看病,她花光积蓄、四处举债,但从未想过放弃。孙女从小患多种疾病,先天智力四级残疾,目不识丁的她背着小孙女,每月跑上海医院治疗,17年来一直寸步不离照顾她。2009年儿子遭遇车祸,落下了癫痫、智力二级残疾等后遗症,在她12年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身体好转。两年前,儿媳因意外成“植物人”,她不惜代价借钱救治。尽管自己疾病缠身,却每天为儿媳喂食、擦身、按摩、翻身,24小时精心护理,盼望奇迹出现。虽然历经苦难,但她仍保有乐观之心,照顾着每个家人。
厉英,女,1980年1月出生,预备党员,海盐华港印刷有限公司业务员。17年前,她的丈夫因车祸去世,留下身患肾衰竭的公公、小儿麻痹症的婆婆和年幼的儿子。她选择自主创业养家糊口,曾多次因劳累晕倒,但仍毅然坚持挑起家庭重担。改嫁后,她依然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卧病在床的前公婆,并辗转海宁、嘉兴、上海等地为前公婆看病,花去医药费30多万元。随着年岁增长,前公婆病重,两个老人常常轮流或同时住院,她便以老人为重,几乎把全部工作交给现任丈夫,自己全身心负责照顾老人。前公婆常说虽然不幸失去了儿子,但幸运的是有一个比亲女儿还好的儿媳妇。
马凤妹,女,1955年9月出生,群众,海宁市尖山新区(黄湾镇)黄山村村民。在她55岁那年,丈夫因车祸去世,她不断给自己打气:不能让生活压垮。那时,90岁的婆婆、智力残疾的小叔子和尚在求学的女儿都需要她的照顾。辛苦劳作之余,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婆婆开刀和摔跤卧床期间,她为婆婆洗衣、擦身、换药、倒马桶,帮婆婆挺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活到了百岁。她像对自己孩子一样照顾小叔子,给他买衣物、日用品,小叔子跟老人闹脾气时,马凤妹做两人的“调和油”。在她的影响下,女儿乖巧懂事,常常帮她照顾家人,一家人其乐融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