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心手相牵,让藏北高原的幸福之花更绚丽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那曲市地处藏北羌塘草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中国海拔最高、最年轻的地级市,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进出西藏的重要节点和大通道枢纽,也是自然环境较恶劣、生存条件较艰辛、脱贫任务较艰巨的一个地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很多人曾感叹蜀道的艰难,然而在海拔4500多米的藏北高原要建造任何一项工程,其艰辛、困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在8月底,全长295公里的G6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拉萨段通车试运行。这条当前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新天路,将两地的车程由过去的6个多小时缩短至3小时左右,将藏北草原同拉萨、西藏东南地区以及祖国各地的时空距离骤然拉近了一大步。从青稞地到藏北草原,那拉高速一路风光秀丽,载着世界屋脊波澜壮阔的发展故事抵达今天,带着雪域高原各族百姓的美好期盼奔向未来。

那拉高速公路的通车,是西藏70年发展巨变的缩影,也是那曲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见证。“十三五”以来,那曲市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向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70年来,幸福的“格桑花”在藏北高原开得越来越绚丽。

一个个沉甸甸的发展硕果,让那曲群众尝到了甘甜、得到了实惠,同时也留下了一批批嘉兴援藏干部的足迹,凝结着南湖儿女与羌塘人民的深情厚谊。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红船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散发着无限光芒。心手相牵,扎根雪域高原,建设共富羌塘,共筑中国梦,已成为南湖儿女和羌塘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019年7月,嘉兴第九批援藏工作组进驻那曲市色尼区。两年来,工作组成员克服气喘、胸闷、头疼、恶心等高原反应,传承发扬援藏精神,带着平原对高原、下游对上游的情谊和感恩,努力当好新时代红船旁的援藏人,以更高水平深化产业帮扶,更优方式深化消费帮扶,更大力度深化智力帮扶,更广范围深化公益帮扶,筹措计划外援藏资金1120万元、设备物资价值1600余万元,推动嘉兴—色尼对口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巩固那曲市色尼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社会长治久安贡献嘉兴力量。

“嘎尔德模式”

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

从拉萨走那拉高速公路北上,明媚的阳光和绿色渐行渐远,迎接我们的是越来越广袤的雪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那曲市色尼区是全西藏生态最为薄弱的地区之一,自然环境使得这里的土地难以种植作物,但是这里有靠天吃草的牦牛和藏羊,是当地农牧民主要收入来源,色尼区更是有着“中国牦牛之乡”的美誉,目前全区牦牛养殖42万头。

今年52岁的普次仁,是色尼区地道的牧民。在普次仁的世界里,除了头顶的蓝天白云,就是漫山遍野的牦牛。普次仁说,过去游牧式养殖牦牛主要是自给自足,因为人手不足,守着两百多亩的草场,也没什么用。靠几头牦牛和藏羊出产的牛奶和羊毛卖些钱,全家4口人一年的收入不到9000元钱。

2017年,普次仁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扶贫困牧民改善生活、提高收入,2018年当地进行了生态移民搬迁,普次仁一家和另外十多户牧民从偏远的山上搬到了镇上。除了居住条件的改善,普次仁的牦牛养殖也有了新出路。

2018年,色尼区罗玛镇开始打造一座凝结着援藏人心血的嘎尔德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将脱贫致富的种子播撒到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牧户”的“一十百千万”运作模式(简称“嘎尔德模式”),即以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十个奶源基地、十个奶源基地带动一百个村级合作社、一百个村级合作社带动千户牧民、千户牧民带动万头牦牛奶牛,开展牦牛集中养殖以及乳制品深加工,通过现代化、高标准的生产线,产出酥油、酸奶、奶渣等高原乳制品,形成了色尼区牧业发展的特色产业链。

搬迁到镇上的普次仁把自家的两百多亩草场入股合作社,交由村集体管理,因为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他也成为基地的养殖专员,他的妻子和孩子也相继加入,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去年,普次仁一家的年收入突破了10万元大关。

在嘎尔德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里,像普次仁这样已脱贫的牧民有56人。不仅如此,该基地还吸引了30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嘎尔德模式”是色尼区群众增收致富的缩影,为色尼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真正富裕了一方百姓。“精准帮扶,离不开立足当地特色产业的‘造血’。我们的定位和目标都很明确,就是要挑战‘不可能’。”色尼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臧力铭表示。2021年,嘎尔德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此时,我们看到嘎尔德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又一项创新举措新鲜落地。今年4月开始运营的嘎尔德智能牧草厂已进入实验种植阶段,温室的培育托架上鲜草种子已发芽,绿油油的无公害牧草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介绍,以前到了冬季,藏北高原一片冰雪,那曲的牦牛吃的都是储存下来的干草。如今,智能牧草厂可以给冬季的牦牛提供三茬鲜草,实现了高原反季节出鲜草的先例,而且生产的鲜草营养成分非常丰富,为基地牲畜的膘情产奶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在色尼区牧业特色产业链的形成过程中,嘉兴援藏干部积极筹措资金、牵线搭桥,为嘎尔德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送去了奶品检测设备和技术;筹建牦牛良种繁育基地,改善本地品种抗病力弱、繁育率低、生长速度慢等问题;积极与高校教授、专家对接,科学制定牦牛寄生虫病防治方案,在色尼区罗玛镇、孔玛乡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动对接浙江沃伦特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雅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铺开牦牛绒收购工作,今年预计可为色尼区牧民带来1800余万元增收。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那曲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开好局、铺好路非常关键。”臧力铭表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巩固拓展那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眼下对口援助工作的首要任务。

“羌塘印象”

探索产业援藏的共富密码

产业帮扶一直是援藏工作的重头戏,近年来,嘉兴对口援藏工作进一步向加大产业援藏力度、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方面倾斜,推动援藏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加快转变。嘉兴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立足那曲市色尼区实际,进一步深化产业援藏内涵,培育援藏工作的“造血”功能,增强色尼区自我发展能力,打造色尼区经济自我发展新引擎,不断夯实“治边稳藏”的发展基础。

位于那曲市色尼区南部新区的西藏那曲嘉实服装有限公司是由浙江依美集服饰有限公司捐助投资的,2020年7月建成投用,计划年产12万套服装。这个项目正是由嘉兴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积极主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成功促成落地的。

在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一排排电动缝纫机前,工人们正在忙碌着。27岁的西饶桑姆和弟弟一起,正在给一件传统藏袍修剪衣领。西饶桑姆说,自己原来在亲戚的缝纫铺里干零工,这个厂子开出来了,当地人社局的工作人员就介绍他们来这里学手艺,边学边做,不仅做民族服装,也可以学做冲锋衣、学生校服。

紧挨嘉实公司的,也是嘉兴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引进的那曲藏秀文旅用品制造有限公司项目,由浙江新秀集团投资建设,主营幼儿园、小学及中学学生书包和旅行箱包,计划年产5万只。“我们嘉兴的援藏力量就是要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新理念,帮他们带队伍,帮他们转变思路。”臧力铭告诉记者,产业立起来,群众“不离土不离乡,就近就便增收”有了保障。这两家实体企业项目投产,不仅能够帮助色尼区解决就业岗位,还填补了色尼区服装、箱包实体工业制造业空白,为色尼区带来持续稳定的税源。

嘉兴对口援藏帮扶除了引进实体项目这样的“活水”之外,还响应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引领那曲市色尼区有志青年自主创业、带头脱贫致富奔小康,在打造国家级双创空间上投入了很大的力量。

在色尼区罗布热地北路上,由嘉兴援藏总计投入160万元打造的藏北首家双创平台——那曲红船领航众创空间的门头格外醒目。新媒体工作室、智能共享仓储、网红直播基地、众创电商超市、招商引资工作站、青年就业指导中心等招牌,更让人对这里充满好奇。

“在藏区,我们有很多绿色有机产品,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比如牦牛肉、青稞,品质非常好。不过,让人最头疼的就是销售问题。除了渠道,我们还需要解决的就是辨识度高的品牌和统一的产品标准。”众创空间负责人李含勇介绍。

依托那曲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机遇,通过打造双创空间升级2.0版,目前那曲红船领航众创空间已签约入驻企业及农牧民经济合作社达到200余家,在线上线下展销平台汇集了那曲各县区特色产品200余种,帮助农牧民开展深加工、产品升级和品牌打造,并统一了“羌塘印象”这一城市区域品牌。同时,也为引导那曲本地大学生自主创业,成立一些符合那曲牧区实际的企业,打造一批符合藏北高原实际的产业,为带动那曲群众就业和脱贫致富插上了腾飞的“云翅膀”。

2021年,那曲红船领航众创空间被评为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并作为自治区仅有的2家双创空间申报国家级双创空间。

与此同时,嘉兴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积极探索消费扶贫新方法、提高牧民收入,依托那曲市色尼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及优选的农牧产品,结合嘉兴市的电商优势及企业市场资源,通过主要领导直播带货、网红短视频直播、社交电商等时下流行的形式把色尼区的精品旅游路线、优选农牧产品信息更全面、更快速地传递给消费者。2020年5月,那曲市第一届电商购物节开幕,经过多平台带货直播等方式,众创空间创收2000多万元。

据统计,第一届电商购物节带动那曲市色尼区鲜虫草、牦牛肉、牦牛角梳等当地农牧产品共计1720万元的销售额,多种产品一经上线就被抢购一空。同时,那曲京东馆成立,把色尼区的原生态特色产品通过京东平台展示给消费者,让高品质羌塘特色产品走出西藏,走进内地市场。

紧扣民生改善

绘就藏北高原幸福画卷

民生最能体现藏区牧民生活幸福指数。因此,嘉兴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将民生援藏摆在日程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教育援藏是火炬工程、希望工程,点燃了众多高原学子走出高原的梦想。如何挖掘教育援藏新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嘉兴第九批援藏工作组通过结对帮扶、培训交流等方式,注重在“造血”上巩固教育基础。

工作组以增强教育理念为出发点,成功促成嘉兴市、色尼区18所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结对学校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三个阶段,辐射了学前教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以提高教学能力为出发点,开展教师轮训活动。改变以往“单一援助”为“双向交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组织色尼区60名骨干教师到嘉兴开展统编教材与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课程培训,着力夯实色尼区教师队伍基础,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为提高藏区孩子见识,工作组联合人民大学96级校友及校友企业仁达汇文、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浙江省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教育基金会及支付宝蚂蚁金服开启“牵手西藏那曲儿童”公益活动,开展一对一结对成长“牵手计划”。募集到的88万余元,全部用于那曲孩子到内地研学,开拓视野,让两地孩子结伴成长。

色尼区海拔高,环境恶劣,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嘉兴第九批援藏工作组主动结对贫困户,不定时前往贫困户家里慰问,了解家庭困难和需求,帮助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并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

另一方面,工作组还发动嘉兴党政机关、爱心企业、慈善组织为色尼区贫困老百姓捐赠物资和爱心款,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据不完全统计,进藏以来,嘉兴市开心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捐赠1万件冬衣,平湖市宇恒制衣有限公司捐赠500件羽绒服,浙江省北师大南湖附属学校教育基金会捐赠38000件毛衣和体育用品、护肤品……这些爱心企业和人士捐赠物资和爱心款共计1600余万元。

在文化走亲上,嘉兴、色尼两地也动作频频。嘉兴每年邀请色尼区民间艺术团赴嘉兴开展为期半个月文艺巡演;2020年9月组织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嘉兴市美术家协会、璟禾艺术馆进藏开展文化交流,捐赠55件反映嘉兴人文与景观的美术作品;2020年12月,在嘉兴市图书馆举办“生命的颂歌”为主题的嘉兴市美协西藏专题作品展;2021年举办建党100周年嘉兴援藏大型图片展,谱写藏汉一家亲赞歌,进一步推动两地文化走亲新进程。

作为红船旁的援藏人,嘉兴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始终把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作为嘉兴援藏工作的“金名片”。通过一系列活动,把红色传承发扬好,把红色纪念传承好,促进民族团结融合。

今年,工作组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红船精神问答”藏语版,把红船精神送到雪域高原,让藏族同胞更好地理解红船精神。

【采访手记】

那曲市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藏语意为“黑河”。

自中央实施对口支援西藏政策以来,一批又一批嘉兴援藏干部人才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那曲精神”,默默坚守,无私奉献,把那曲当作第二故乡,将那曲人民视为亲人,全心全意为那曲人民服务,为那曲建设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原奇迹。

刚到那曲,同事们头痛、胸闷、失眠接踵而至,然而,还没等到克服和适应,大家就迫不及待地赶往一个又一个采访点,从工厂车间、基地牧场辛勤劳作的人们身上,近距离地感受那曲大发展的脉搏。

何其有幸,我们用眼睛、用笔、用相机记录下了高原人民的一句句肺腑之言、一张张动人笑脸,读出了他们的欢声和笑语、梦想与希望,同时也诠释着援藏精神的内涵,演绎着嘉兴援藏人的精彩。

援藏人,是雪域腾飞的助跑者,他们舍小家,忍孤独,用忠诚和担当书写着高质量援藏的嘉兴答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