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
“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县”“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浙江省鲜切花之乡”“浙江省蚕桑产业强县”……
这里,拿下过众多“农业之最”,全省大麦最高百亩方亩产448.31公斤,全省鲜食春豌豆最高亩产1082.22公斤,全省杂交油菜制种最高亩产180.69公斤,全省油菜最高亩产321.39公斤,全省单季常规晚粳稻最高亩产871.5公斤……
这里,是猛进如潮的海宁。向涛而立、踏浪而行,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连续十年列嘉兴第一。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万元,增长15.1%,收入绝对值和增速均列嘉兴第一。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又是一年秋意浓,稻花香里话丰年。回望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我们清晰地看到,潮城海宁,正以其实实在在的行动,全力绘制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勇当示范。
关键词
农村改革一马当先
【场景】4年前,浙江江南要素交易中心,一场特别的交易会引来社会多方关注,海宁市海洲街道东长股份经济合作社在此“拍卖”部分股权。
前期,海洲街道东长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董事会商议和股东代表大会决议,将因五保户消亡后收回、由集体保管的4500股股权进行转让,竞买人须为该合作社社员股东,按“保底挂牌、价高者得”的原则,通过海宁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开展公开竞价。
交易会前,海洲街道东长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公开信形式广而告之,很多社员都来询问,对交易十分期待,更有人将其比作“打新股”。经现场公开竞价,4500股最终由9名社员股东竞得。这正是全国首例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进平台交易。
【背景点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海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和深化相关工作。
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国试点为契机,海宁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村股份合作社股权流转、质押机制,全国首创开展村股份合作社股权公开交易。截至2020年底,累计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5715宗,成交额11.47亿元。
同时,海宁还引导有条件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规范开展股份分红,让广大农民能够共享改革成果。在嘉兴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经济合作社收益分配的指导意见(试行)》,提出分红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规范股份经济合作社收益分配。探索创新股份分红分配机制,积极推广“股份分红+善治积分”收益分配模式,有效提高农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截至2020年底,海宁累计分红金额超2亿元。
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2020年底,当地土地流转率达60.6%。完成土地流转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赋予权证抵押权益,累计为农户抵押融资超1.59亿元。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高质量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并不断深化,创新建立农村集体“三资”日常监测、预警,村集体资金网上审批、规范村集体分红以及政经分离等多项工作机制,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改革经验在嘉兴推广……深化农村改革的路上,海宁勇探新路,一往无前。
关键词
共富模式推陈出新
【场景】在海宁周王庙镇博儒桥村,这样的众筹,已经被社会广为关注:通过户长会畅通与群众的沟通,讨论主题囊括美丽乡村建设、垃圾分类等;由村民筹资300多万元,建起19个各具特色的精品园,把公园搬到家门口;把每户每月卫生情况通过村广播、红黑榜等公示,发挥三小组长模范带头作用,让创建美丽乡村成为大家的事;大力发展培训经济、文旅经济,5年累计接待省内外旅游参观团队1000余批次20万余人次……
【背景点读】共同富裕为人民,群众参与是关键。从海宁周王庙镇博儒桥村热闹开启,当前,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的“四共四筹”模式正在海宁不断推开,全省首个以“四共四筹”为核心内容的《乡村自治规范》地方标准也已经正式发布。通过
“四共四筹”,海宁已经组建起1300多个志愿者队伍,人数达19000余人;173个村调解矛盾纠纷300余起;群众献计美丽乡村建议2500多条,让每个村庄绽放出特色之花;3000多家企业和村民群众自发筹款8800余万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是党的庄严承诺,也是海宁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针对因病、因残无劳动能力的城乡低收入家庭,2019年海宁在全省首创低收入家庭资产性增收模式,以改革激活家庭资源性资产,通过农村“三权+”或城乡公寓房资产抵押贷款,并将资金统筹注入到国资公司和“飞地抱团”等稳定收益项目,确保低收入家庭每年可获取入资资金10%的稳定收益,实现可持续的“源头活水式”帮扶。同时,还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让低收入家庭应享尽享。
开展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家庭“两富”同行温暖工程,被新华社内参评价是一次“破解中国式慰问”的根本创新;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工作制度,针对性落实扶持和补助政策;实施七轮强村计划,重点发展“飞地抱团”模式;探索“农业标准厂房”增收新模式,发挥农业主体示范带动作用;试点“NI(你家)+菜园子”“红色四方联盟”农趣园等项目,帮扶更多农户通过自身努力增收……
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上,海宁人敢想敢为,用担当、智慧,谱写着一曲曲时代凯歌。
关键词
美丽乡村积极示范
【场景】如果想认识大千世界纷繁的花花草草,可以到兴福村的植物图书馆;如果想充分感受农家美,可以走进家家户户有手艺、小小院子有创意的嘉兴市级优美庭院示范村东升村;如果想暂离城市喧嚣,带着孩子回归乡野,可以去兴城村美洋洋文旅综合体;如果都想体验一番,那就去海宁四季馨香的“花漾年华风情线”,好好走一走。
该线路位于海宁市长安镇,起点是东升村,途经兴福村、兴城村、党群服务中心,结点为褚石村,以花卉、农创、文创、文旅产业为引擎,构建了一条有颜值、有产值的特色旅游线路。如今,这条线路还成功引进第三方公司负责景区化运营,实行“公司+村集体+农民”的模式,致力于以更优模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民致富。
【背景点读】拥有美丽美好的家园,是每个人的热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海宁着力一个“高”字,不遗余力,用心示范。
高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通过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项革命,海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在嘉兴率先实现全覆盖。通过全面实施以“三个清零、六个整治、两个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秀美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和“红黄绿”分类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地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截至2020年底,海宁绿色秀美村比例达65.7%,红色问题村全部清零,到2025年,计划绿色秀美村达80%以上。
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建设。通过实施“小康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开展以“亲和宜居、潮乡海宁”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精品线、示范镇、特色精品村、优美庭院示范户等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示范引领的全域秀美建设格局。成功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镇6个、省特色精品村18个、省3A级景区村庄10个。精心打造了“花漾年华风情线”、“改革潮涌·桑梓江韵”党建美丽乡村精品线等,今年正重点建设花溪侠影精品线。
高起点谋划星级村建设。2013年创新实施星级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强化部门职责、开展互评互推、竞争淘汰、群众评议等,精心创建一大批星级美丽乡村。到去年底,基本实现星级美丽乡村全覆盖,高标准打造三星级美丽乡村30个、五星级美丽乡村10个。今年,又出台《海宁市推进共同富裕深化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2021-2023)》《海宁市星级共同富裕村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等,聚焦“三强”(组织强、治理强、产业强)、“三美”(生态美、人文美、和谐美)、“三富”(集体富、农民富、精神富),推进星级美丽乡村向星级共同富裕村转型,计划到2023年底,实现星级共同富裕村全覆盖。
关键词
农技推广成果丰硕
【场景】今年7月28日,海宁举办现代农业产教融合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乡村振兴创业创新大赛发布会。
会上,海宁市农业农村局和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海宁市黄湾镇人民政府和浙江省柑橘研究所2个产教融合项目签约。海宁市宁蓝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海宁市鸿海养殖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生所、虹越花卉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3个院(校)企合作项目签约。
现代农业产教融合联盟成立后,将致力于采用“一镇街一院校一产业一团队一专员一项目一基地”的合作模式,力促当地产学研有效融合,积极推动农业领域最新科研成果落地生根,为地方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背景点读】这仅是海宁在科技强农工作中的一个日常。通过不断深化院地合作,海宁已经建成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8个,海宁市农业科技服务基地10个,组建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队7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800多户。根据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已经组织实施嘉兴市农业丰收项目28项、海宁市农业科技项目10项、海宁市农业“三新”项目27项、海宁市农业服务基地项目15项、农技推广基金会项目60项、省级专家团队项目9项。
值得一提的是,海宁市与省农科院达成了战略合作,近年来,双方以省农科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为桥梁,在农业科技团队打造、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农业科技项目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交流,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今年,杨渡科研创新基地还将进一步扩建,更让人对海宁农业充分融入杭州都市圈充满期待。
创新基地建设喜人,优质项目不断推出。这一过程中,一大批生态高效农作模式得到推广。比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亩均产值超6000元、利润超3000元,所产虾稻米蝉联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渔米评比金奖。一批农业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比如,海宁市鸿海养殖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合作,完成澳洲淡水龙虾基因组测序,制定了良种选育技术方案,实现了所有种虾在海宁交配育种。
更让人欣喜的是,当前,数字技术也在海宁农业生产管理、流通营销、行业监管等方面实现了更多融合应用。农业经济开发区引进了数字化养殖基地、江苏绿港现代农业示范园、凯得农业科技种植等一批重大项目;农产品直播带货快速发展,拥有了虹越花卉、爱种花的王大爷、塔莎园艺等网上销售园艺类“头部”企业;海宁全市已经建成数字农业工厂1个,农业数字化示范基地12个。
关键词
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场景】一架无人机,3小时,便完成了120余亩水稻田的种子飞播任务,相当于1分30秒播完1亩地,这效率可是人工的20倍!
去年5月24日,由海宁市供销合作社(农合联)组建的飞防服务队在伊嘉塘公园农业区块利用无人机播撒晚稻种子,这也是海宁当地首次使用无人机进行大规模水稻播种。
海宁市供销合作社(农合联)托管了伊嘉塘公园内1700多亩的耕地种植水稻。拖拉机耕地、无人机飞播、无人机打药、无人机除草、收割机收割,烘干机烘粮……粮食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已然实现。
【背景点读】现代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先进机械装备的助力。海宁市积极推广无人机在播种、施肥、水产喂料、植保等领域的应用,截至目前,全市用于农业服务领域的无人机数量达到160架。聚焦粮油、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特色主导产业,海宁积极推广先进机械装备应用,到去年底,该市农机设备保有量达5.5万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6万千瓦。
为强化农机和农艺深度融合,海宁还在收割机、拖拉机和插秧机等农机上安装北斗农机智慧管家65台套,通过北斗农机智慧管家系统平台,可实时查看作业机具型号、作业种类、作业时间、作业地点、作业里程、作业轨迹等信息,为精细化农机作业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而通过出台联合社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同类型或互补型合作社组合成为联合社,海宁进一步推动地方农业合作社发展变“单打独斗”为“强强联合”,目前,该市已成立6家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去年6家联合社及2家飞防公司服务面积达17.5万亩次,今年以来服务面积达25.5万亩次,为地方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机器换人,换出一番新天地。如今的海宁,已经成功创建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镇1个、示范基地7个、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6家,并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
再启新程篇
“十四五”期间,海宁正处于“千亿经济,百万人口”的重要时点,需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高度,牢牢把握海宁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机遇,不断增强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和城乡融合发展能力。
海宁将以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强村富民行动,积极谋划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共同富裕美好图景,力争到202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7.5万元/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58:1,以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筑牢“三农”基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