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九水,每一朵浪花都是故事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有一种城市之美,叫江南水乡。

那水,那船,那桥,“汇”成这座水乡之城。

嘉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这里是鱼米之乡,也是江南粮仓,自古便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之说;这里经济繁荣,“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这里的人逐水而居,“士美民秀”“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

嘉兴,因水滋养的文化,传承千年,生生不息。

近两年,“品质嘉兴”大会战匠心打造“九水连心”工程,形成九水汇聚南湖的城市格局。

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嘉兴城市水脉、文脉,无论是对禾城文化复兴,还是对嘉兴的蝶变跃升,都尤为重要。

嘉报《江南周末》与读嘉·人文同时启动“九水人文故事会”系列报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模式讲述嘉兴与水故事,系统梳理九水的人文内涵。

8月13日,十余位地方文化学者、文化界人士、作家等汇聚一堂,畅谈九水故事,为九水人文故事会出谋划策。

何为九水?

嘉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境内水网纵横,元代地理学家金吾在《重修嘉兴路总管府记》中说:“嘉兴,泽国也。”据《嘉兴市志》记载,嘉兴境内骨干河流57条,大小湖荡145个。最近公布了嘉兴市第一批25处重要水域的名录。

嘉兴自古有“八水绕禾城”之说。以嘉兴城为中心,海盐塘、长水塘、杭州塘、新塍塘是来水,自西北、南、西南方向汇集嘉兴;苏州塘、长纤塘、平湖塘、嘉善塘是去水,向东北下泄。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崔泉森介绍,古代嘉兴城有四座城门,春波、通越、澄海、望吴,城门又分水门和旱门,水从澄海水门和通越水门进城,从望吴水门和春波水门出城,八条河流形成“四进四出”的排引系统。嘉兴因而成为杭嘉湖平原中心的水上枢纽,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

“九水人文故事会”围绕“九水”展开,但正如资深媒体人、地方文化学者陆晓勤所说,许多嘉兴人只闻“九水”之名,而对“九水”的概念不太清楚,讲九水故事首先要理清“九水”流向。崔泉森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嘉兴的水系人文,“九水沿线有多少东西,需要捋一捋,也要先做系统的梳理。”

苏州塘,大运河从嘉兴市区环城河杉青闸起,北偏西流,经王江泾、西北折向平望,流向苏州,也叫“苏嘉运河”。苏州塘沿岸有落帆亭、杉青闸、分水墩、长虹桥、妈祖庙等水运相关的遗存,也有如芦席汇、风箱汇等嘉兴市井文化的痕迹。

杭州塘,以嘉兴市区环城河西丽桥为起点,经濮院、石门、崇福到余杭,亦称嘉杭运河。杭州塘过去有很多驿站,水驿、马驿都有,特别是三塔塘,有血印禅寺、岳王祠、茶禅寺、三塔、煮茶亭、西津、通越门等人文遗存。

长水塘,本称长水,是嘉兴城通海宁的主要航道,汇天目山和杭州来水,自海宁市硖石镇起,东北流经王店、马桥,到嘉兴西南湖入秀水,沿路有放鹤洲、真如寺、澄海门、曝书亭、智标塔等。

南湖水自城东甪里河流至东栅东端,分为二支,分别流向嘉善和平湖,这便是嘉善塘和平湖塘。平湖塘,也叫汉塘,经东栅、大桥、曹庄、新丰、竹林等至平湖,入东湖。在平湖塘沿岸的甪里街,明清之前非常繁华,有众多大户人家和望族,同时这里又是嘉兴工业发展的聚集地。

嘉善塘,又名魏塘,元明时称华亭塘,明宣德五年(1410)有嘉善,才称嘉善塘,南湖水经东栅会龙桥分甪里河水东北行,经七星、大桥,入嘉善县,贯穿嘉善县城,东接枫泾塘,转东北向进入上海。

长纤塘,又叫东郭湖塘、三店塘,自城东北秋泾桥分水东北行,经太平桥、塘汇、七星,入嘉善境内,与嘉善塘汇合。长纤塘沿路有秋泾桥、冬瓜堰(也叫东郭堰)。

海盐塘,古称官塘、横塘,也叫盐嘉塘,自海盐武原西北流至于城(欤城)、折向北流经沈荡、余新、南堰等地至嘉兴南湖,沿路有会景园、南堰桥、高氏祠、勺园、烟雨楼等。海盐塘边的半路,是苏州到绍兴的半程,是嘉兴最早有记录的驿站。

新塍塘,由嘉兴经观音桥、栅堰、高家桥、新塍、乌镇,再到江苏。

九水连心,是在八水绕城基础上新增长中港。长中港位于海盐塘和平湖塘中间,到王江泾,这里有探花路、刘王庙等。

“品质嘉兴”大会战提出“九水连心”的城市新格局,既是嘉兴的城市肌理和空间形态,也是这座城市的自然和生态景观,更是嘉兴文化复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

九水缓缓流过城市的千年岁月,润泽着这方水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往事和记忆。

“九水人文故事会”将兼具可读性和时代性,既挖掘九水人文典故,记录沿岸百姓记忆,追寻嘉兴人的乡愁,也关照当代人物和时代精神。

“嘉兴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水的文化。”对“九水人文故事会”这一选题,崔泉森觉得很有趣,也非常有必要做,“做得好,出一本书没问题。”

嘉兴市作协主席杨自强深有同感,“没有水,就没有嘉兴。嘉兴的水文化、船文化和桥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海盐钱氏传说非遗传承人钱张建非常喜欢“九水连心”的概念,“九是最高的阳数,代表至阳;水趋下,唯其不争,故莫与之争;连是相通,诸水相通;心是南湖,居九水之中。”

抓住“古、今、人、文”的亮点

九水沿岸文化积淀深厚,故事的素材很多。正如杨自强所说,九水故事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那么,九水人文故事会要讲哪些故事?

“讲九水故事要突出古、今、人、文四个特点。”杨自强用四个字概括了九水故事的题中之义:古,嘉兴水的传承、水的溯源以及文化内涵;今,除了古代故事,还要说当代之事,九水连心,要有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不能只停留在故纸堆;人,有人在才有故事性,既要有古代的人,也要有当代的人,实际上,嘉兴有名的人,九水基本上“一网打尽”;文,一个是文化建设,一个是九水的诗文。

“每一朵浪花都是故事。”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南湖区志》主编董雄用非常浪漫的语调来形容九水故事的丰富性,“写九水要抓住每条河的特点,不要炒冷饭,要把最有特色的东西拿出来。”他提纲挈领地列举了九水的部分特色。长水塘是嘉兴最古老的河流,春秋时就有,嘉兴最早古县名长水就得名于此河流。20世纪60年代长水塘治水工程,是嘉兴市区水利建设极具代表性的工程。嘉兴城市大包围治水的主要枢纽工程在苏州塘、杭州塘和长纤塘。新塍塘除了古镇新塍,两岸还流传着不少抗日故事,现在,新塍塘已成嘉兴最重要的水源地。平湖塘市区段,古称甪里河和双溪,是嘉兴近代工业发展聚集地;嘉善塘则是嘉兴唐代屯田开发的中心,农业发展成为江南最重要的地区,这里有雀墓桥遗址。长中港则是新时代嘉兴建设的代表,河流从南湖始,通向高铁站,沿河高楼重重,绿道竞秀。

对此,地方文化学者许岩非常赞同,“每条水能不能抓住特点?最好抓出一个重点来。写每条河的过去和现在,也要把当代故事融进去。”他建议关注新时代治水,关注治水的人、生活在水边的人的故事,建议梳理河流的历史大事件,逐步将一条河的形象完善起来。许岩对嘉兴的水有很多记忆,“以前乘一只船,一个晚上就到苏州去,我们叫夜航船。第二天早上艳阳天,你可以看到很多人乘着船,在大运河上开。”

“除了历史文化的挖掘,要重点围绕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世纪末的故事,这是当代历史发展中重要的节点。”随着旧城改造,这个时期的有些痕迹已经逐渐湮灭,嘉兴市文广电旅局资源开发处处长顾伟建希望通过此次报道,走访专家和当地老人,把这段历史故事挖掘出来。顾伟建对九水连心项目的前景很看好,同时他希望更深入地挖掘九水的人文内涵,“希望通过对九水沿岸人文内涵的挖掘梳理,能为九水连心项目团队提供有益的参考,融入其中,重点推进,尽可能少留遗憾。”

“要进行总体策划,九水是超越时空的,既要讲到古代,也要讲到现代。”相对九水连心工程以市本级为主,崔泉森特别提出做九水人文故事会,应该是发散的九水,要延伸到全市范畴。

九水流经五县(市)两区,滋养了一方百姓。钱张建在海盐塘边长大,从海盐到嘉兴,一直有五桥六簖的说法,五桥有于城桥、永庆桥、半路桥、塔塘桥、纤径桥,经过天宁寺、三环洞、于城、孟家堰、沈荡、黄泥铺、半路、王道宅、余新、石堰、南堰、北丽桥等,每个点位都很有故事。“竹木排经过半路,掌舵的会问渡口艄公,到嘉兴还有‘几九’?回答‘六九’,即五十四里。塘河上还有壮观的白鱼过塘,历史上沿岸还有鹿苑寺等寺庙。九水故事会要注意讲好其中的细节故事。”

文史爱好者张嫣这几年走了长安、路仲、新塍、崇福、沈荡、丁栅等嘉兴古镇,她边走边看,渐渐发现这些古镇的发展,经济繁荣,江南的文化承继等都和水有关。“所有古镇都是依水而建,河两岸的都是民居。”她印象最深的是海宁路仲,明清有很多藏书家,在浙江省都遥遥领先,一方面因为当时经济发达,一方面和水有关,路仲名人管庭芬修了一条渟溪港到家门口,因为平时要和文人往来,他去新篁找张廷济,走的都是水路。“这种故事挖掘起来很好看,既可以是嘉兴本地故事,也可以是出去或者来到嘉兴的人的故事,风格上可以整体策划、把控。”

走读,让故事流动起来

怎样讲好九水故事?怎样讲得好看、生动?

“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这很关键。”杨自强从切入的视角谈起,文章要有“我”在,有“我”的视角和感情来讲故事,见人见故事。要把每条河的特色写出来,就要有剪裁,用一条感情线串起来,才有生机有活力,有画面感,文字才好看。在文本呈现上,杨自强提出了多媒体化和散文化,九水故事不是知识介绍,不是抄资料,无论是文字,还是整体构思,要讲究一些,就像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一样,材料要先吃透,要融会贯通。

“九水要挖掘深入的故事,要接地气,要做实了,我们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水乡。”陆晓勤以拍摄古运河的经历“现身说法”,他们从杭州一路拍到北京,起初是口号类比较多,没人看,后来他们深入小店,深入农民家里,讲那些热气腾腾的故事。单靠文字过于矫情造作,看后就像鸭背上浇水,深入不进去,两岸花堤一路亭台很美,但也要有日常生活的情趣,有生活细节才好看。“有人问我,画油条干嘛,你不知道一条油条带给人多大的安慰,比锣鼓喧天好。”

陆晓勤希望九水故事要有反思和建议,过去类似的文章,多在秀文化和成就,但文字要有引领作用。比如苏东坡和嘉兴关系密切,但至今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可以建议在杭州塘恢复三过堂。反思的文章更有力度。

“嘉兴是水城,嘉兴人最喜欢听的是水的故事。”董雄强调九水人文故事会的知识性、故事性和启迪性,“要让老百姓体会到生活在水边是多么幸福。”首先要面向大众,老中青都能阅读,无论是历史知识,还是沿岸故事,或者是阅读所产生的生活愉悦,都可以得到满足。在呈现方式上可以对每条河作简要介绍,以散文笔调,图文并茂,既要有历史照片,也要有手绘地图,来介绍每条河的走向,融知识性、历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特别是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很好,可以做相关动画,在报纸上刊登时可以放个二维码,链接新媒体,呈现更多的故事。

文史爱好者、退休语文教师范洪祥虽在南湖边长大,但他不讳言,“如果考我九水的范围,是不及格的,可能嘉兴的很多人也不清楚。以前每条河都有报道,但都是零散的,这次一定要做系统化的梳理。”对此,陆晓勤建议可以就“九水连心”设计一个相对简洁概括的logo,做一个示意图,标注九水如何发散出去,也可以做视频短片,把九水从本源上说清楚,让老百姓清楚九水到底是哪几条水。

嘉善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子仪走访了很多嘉兴的名胜古迹,写作《江南文人的眼》一书时在其中配了许多简笔画,她画过子城、三塔、落帆亭、朱生豪故居等,对走读九水她非常感兴趣,“我可以继续画下去。”

张嫣强调了九水人文故事会的走读概念。以前她看到很多文章,涉及文史典故,多是摘抄,但九水沿岸随着时间变化,有些地方可能已经不存在了。“走读那些还存在的旧迹,感觉是不一样的。譬如崇福司马高桥,这比在书上看到更有说服力。九水每条河流的故事是不一样的,每次走读可以找一个总领故事的人,这样整个思路会更清晰。”

“走访生活在水边的人,寻找他们身上的故事。”在张嫣看来,走读要接地气,要走到老百姓中间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感受九水对他们的改变,听孩子、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外地人或者是在外面留过学、看过大世面的人来讲他们的故事,让九水故事更饱满。

“水是流动的,与水关联的人的命运也是流动的。”范洪祥曾写过渔民生活变迁,平湖塘船运变迁,这些故事与水紧密相关,也构成了每条塘河的历史底蕴。

王加兵是嘉兴一中实验学校的语文教师,写过《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南湖四时生活手记》。讲九水肯定要说过去,但也要思考,嘉兴搞九水,把河道改造得那么漂亮的目的是什么?不要把每条河都当作历史遗迹。一个城市,市民最关心的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是让整个身心能够亲水、近自然。“嘉兴的水,是一颗柔软的心。”在他看来,九水的草木、鱼虾、鸟兽,是给予他身心柔软、诗意的东西。“前辈讲他们的故事,我的笔写我当下的生活。也许我的孩子、我的孙子,看到我的文字,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他希望文人、画家、摄影师们肩负起文化重塑、诗意发现的使命,通过多媒体创作呈现九水畔的美,这样可能又会出几个网红打卡地。“嘉兴要成为宜居城市、亲水城市,九水的概念可能就包括人和自然的‘天人合一’。现在的嘉兴给我们无限期待,就像一条河一样,它有地理意义的河流,文化意义的河流,历史意义的河流,经济意义的河流。”

王加兵还描绘了他想象中九水畔嘉兴人温馨的生活图景:一家人走在九水畔,亲近草木、亲近鸟雀、亲近水,丈母娘牵着我的一对子女在河边绿道散步,边给他们讲那些过去的故事,小孩对小虾、小鱼、小鸟很感兴趣,我和妻子两个中年人则沉浸在九水的浪漫与诗意之中……这就是九水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