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颗凤桥水蜜桃的“甜蜜共富路”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七月的凤桥镇,蜜桃飘香。桃农们忙碌中透着喜悦。一盒盒水蜜桃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也让全国各地的人们记住了这座与桃结缘的小镇。

一颗水蜜桃,响了一个品牌,成了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兴了一带乡村,也折射出凤桥镇发展的“共富路径”。

延长“桃产业”

结出“致富果”

“慧春啊,我从自家桃园里刚摘的桃,你来称一称哦。”

“要发的散货准备好了吗?我来取件了。”

“今天会有冷链车过来拉货,可以发2500公斤。”

“我们刷到了你的抖音号,从新塍导航过来,想买你推荐的‘马卡龙’水蜜桃。”

这几天,正值水蜜桃大量上市,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桃花源农场的农场主陈慧春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

桃子熟了就得摘下来,为了保证新鲜,采摘后24小时就要卖出去。除了在苏浙沪地区的水果批发市场销售,这些年,凤桥桃农想了不少办法:直播带货转战电商市场,与顺丰、邮政合作,运用冷链配送打开珠三角甚至东北市场。

桃农们清楚,好果子就该卖出好价钱。不少人循着抖音要来买的“马卡龙”礼盒,就是陈慧春今年推出的“爆款”。礼盒是经过专业设计的“马卡龙”高级感配色,礼盒内是六颗特大水蜜桃,白里透着粉,重量都在300至400克之间,每盒138元的价格依然很受欢迎。“我卖桃的理念是,好果子该有好价钱,以往小果12颗装,价格不高,很多客户来不及吃完,现在改为精品6颗装,档次上去了,数量少,还能提高客户复购率。”陈慧春道出了这其中的心思。

在整个凤桥镇,7000多亩的桃林,承载着桃农的生计。但桃子带来的收入集中在夏季,其他季节如何让桃农也有收入,这是一道摆在眼前的必答题。

延长蜜桃产业链,这是凤桥给出的答案。

不断开发新品种,拉长桃子的供应期。从凤美、早白凤到湖景蜜露,让吃货们从5月底一直到9月都能享受不同口感的美味。

连年举办桃花节。每年3月至5月桃花盛开,桃花节总能吸引游客,漫步十里桃花,同时开发蜜桃乌龙、桃花糕、果脯、蜜桃酒等衍生产品;此外,桃木艺术工坊还可将桃木制成各类工艺品……蜜桃产业链的延长,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植入“桃文化”

壮大“甜蜜树”

陶渊明笔下有令人向往的“桃花源”,而眼下,你若驶入凤桥镇,大片的绿色桃林和空气中的蜜桃飘香,会让你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走进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徐利军的水蜜桃果园里,一个个成熟的水蜜桃挂满枝头,个头大、颜色靓、品相好。徐利军正忙着分装桃子,他的手机也不时响起,一波又一波的客户在加单,或者要上门自提。“今年天气给力,水蜜桃丰产,个头大,甜度高,价格也比去年翻了一番,可以卖到10元一公斤,品质好的可以卖到20元一公斤。”徐利军说。

徐利军是凤桥镇三星村党委书记,家里三代都是桃农,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桃支书”。“我们凤桥是‘水蜜桃之乡’,种桃不再只是一种经济,更是一份珍藏的记忆,一种特有的传统文化。”徐利军颇有体会地说。

徐利军一家从爷爷辈就开始种桃子,小时候是跟着爷爷、父亲坐着小船,摇着桨把桃子送到城里去卖。“到了我这一代,卖桃子改为骑自行车去,后来是开摩托车去,再后来是开着汽车去卖桃,到现在足不出户就能卖桃了。”徐利军感慨道。1995年,徐利军23岁,他结束了代课老师的生涯,到村里做起了村干部,除了这个身份之外,桃农始终是他身上最深的烙印。

的确,当年村民房前屋后只有星星点点的几株桃树,如今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业,整个凤桥镇已发展成为“桃源新城”,“凤桃节”“桃花节”等“桃IP”的打造,促成农文旅“甜蜜产业”蒸蒸日上,并不断刷新着“美丽经济”。

一桌“蜜桃宴”、一个凤桃集市、一场蜜桃音乐派对、一场“凤桃夜话”……凤桥镇以桃为基,致力于把文化“栽”入乡村,把文化“植”入产品,促进水蜜桃品牌文化价值的提升。

扮靓“桃风景”

迈向“共富路”

从“卖桃子”到“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凤桥镇的一颗水蜜桃,“甜”了一方百姓,“美”了一域乡村。

这几年,凤桥镇坚持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品位,以省级小城市培育、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国家级卫生镇创建工作等为契机,不断刷新“颜值”,提升“内涵”,让凤桥变身如今人人向往的“桃源仙境”。

乡村变景区,主客齐共享。全域旅游推进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天香花苑,3A级景区村庄联丰村、永红村,精心打造的党建引领美丽乡村精品线,今年5月开业的嘉新·尚生活馆,串起凤桥镇各个重要乡村旅游节点,大大方便游客在凤桥镇各景点之间的流动,也带动了农文旅融合蓬勃发展。

在联丰村王祥里,藏着一家高端民宿灼华居,古朴雅致又不失韵味,不少上海和杭州的游客都会慕名而来。该民宿与村民合作,购买村民自种蔬菜、自养土鸡,作为顾客的食材,并邀请村民来教顾客做青团、香囊、竹篮等乡土手工,为顾客提供更多融入乡间的感受。

在凤桥,有个性的民宿不止这一家。美丽的乡村滋养着乡村旅游,而蓬勃发展的新业态也在回馈着当地的环境。

同在王祥里的“17农家乐”,现在只要是双休日或节假日,生意都很好,午饭晚饭都客满。老板娘王玉琴感叹:“开农家乐之前,我女儿女婿都不太愿意回村里,现在环境好了,乡村旅游火了,他们主动回来帮我忙,还从城里搬回了村里。”

“环境资源禀赋是我们美丽乡村发展的根基,现在村民不仅希望村庄干净整洁,还希望为游客提供优美的景致,生态环境改善了,村民们在美丽乡村推进中不断获益,一起迈向共同富裕。”联丰村党委书记李正峰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