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立潮头,才知浪高风急;登高望远,才见云阔天高。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赋予了浙江重要示范改革任务,先行先试、作出示范,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在省域示范区“大场景”中,海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结合已有优势,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路径。
发展高质量
激荡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
从一家仅有两台织机的家纺联户企业起步,30余年间成长为产值过亿的规上企业,海宁市金永和家纺织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永和”)是三次“许村会议”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鲜明印证。进入2021年金永和创业创新步履不停: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应用从生产延伸到仓储、营销服务从线下门店拓展到线上渠道……
“我们将主动拥抱数字新零售浪潮,在加速推进全链路数字化改造的基础上,借助各种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和工具,加快线上线下全面融合的步伐,为全体消费者全面提供贴近、贴身、贴心服务,从而为家纺产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金永和“掌门人”姚惠标说。
金永和是海宁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翻看潮乡儿女交出的2021年一季度的经济报表,一组数据颇为亮眼:一季度海宁生产总值255.88亿元,增长22.8%。其中,新动能引领强劲,厨电增长99.1%;泛半导体产业产值增长17.1%,增加值增长29.7%,影响力日趋扩大。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激荡动能。
从G60沪昆高速屠甸出口下,一路向东驶向海宁大道,来到海宁经济开发区,一块硕大的海宁(中国)泛半导体产业园的牌子特别醒目。眼下,这里汇聚了海宁最前沿的半导体产业技术,沿着“一年起步、两年见形、三年有效、四年过坎、五年上台阶”的战略路径,正蹄疾步稳。
“随着去年SIF160大规格光伏单晶炉在客户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天通单晶生长设备的关键技术领域从追赶者成为领跑者,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这将引领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势头滚滚向前。”海宁市经信局局长陈继彪说。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一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能级平台。我们已不难发现,海宁北部经济开发区有泛半导体产业园,西部高新区有杭州湾电子信息产业园,东部尖山新区有半导体基础材料产业园,中部鹃湖国际科技城更是“三区一城”智慧大脑,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赋能高质量发展。
“作为海宁落实上级战略部署的标杆性项目,鹃湖国际科技城是一座以浙大国际校区为依托的科技新城,规划面积23.3平方公里,聚焦泛半导体、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推动创新加速集聚。”在海宁市委书记曹国良看来,海宁在工业强市、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一连串有目共睹的成绩,这和海宁践行首位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建设高标准
拥抱“融杭接沪”新时代
打开地图,海宁就像坐落在杭州、上海两颗明珠之间的小珍珠,西部与杭州余杭、下沙“零距离”接壤,至杭州主城区约70公里,是杭州都市圈的紧密层和重要节点。海宁位于极重要的“平原城镇综合功能区”,是杭州东扩主战场;海宁位于沿江发展带和沪杭甬发展带之间,坐拥极其强大的发展资源。
枕江临海而居,海宁流淌着洒脱的血液,也蕴含着海纳百川的气度。“融杭接沪”是海宁多年的愿景,是海宁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根本所在。当前,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下,海宁要成为“融入杭州的大前沿,接轨上海的大后方,左右逢源、东进西拓的战略性力量”。而加快融入杭州都市圈,交通必须先行。
眼下,穿境而过的高速公路、沪杭铁路、沪杭高铁,让海宁前往沪杭“说走就走”;“海宁观潮站”纳入铁路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总体规划;长安镇(高新区)与杭州下沙之间已顺利打通4条主干道路,并已投入运行9条入杭城际公交线路……
一条城际铁路连两地。作为海宁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今年6月5日,杭海城际铁路全线通过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向着项目建设圆满收官、顺利实现初期试运营再次迈出坚实一步。
据介绍,杭海城际铁路全长48.1公里,设有13座车站,起于杭州境内的余杭高铁站,出站向东经过海宁许村、长安镇、周王庙、盐官镇、斜桥进入海宁市主城区,与杭州地铁在余杭高铁站换乘,不用出站,只要一张车票即可。
“这条铁路建成以后,将实现杭州跟海宁同城一体化效应,将实现杭州跟海宁之间一小时通勤圈的目的,同时这条铁路也途经了海宁市境内的几大镇,长安、许村等一系列镇,那么也将改善海宁境内的综合交通网络。”杭海城铁公司副总经理邓建林说。
随着国家发改委对城市轨道交通申建“门槛”的收紧,杭海城际铁路更占得了一分人无我有的先机。这条横跨海宁东西的“产业路”“黄金路”,串联起了沿线一批重要节点,既是未来交通上连接杭州的新干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轴线。
杭海城际铁路的东端,依托浙大国际联合学院,鹃湖国际科技城着力打造“海宁硅谷”和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今年3月,10个高科技项目投资规模总额达到12.8亿元,涉及再生医学材料创新研发、半导体芯片设计、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人工智能开发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对于加快海宁工业强市向高质量前进,将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海宁结合新一轮市域总规编制,全面导入杭州规划,在西部许村、长安205平方公里范围内正全力打造“杭海新城”,以城市姿态、更高能级一体化融杭,定位“杭海创谷、智慧东湾”,叫响“不是杭州,就在杭州”。
均衡高水平
以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走进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村部,“全国文明村”五个大字自带光芒,一句“博取众长、儒家风范”依偎蓝天白云。
夏天,沿公园边走走停停,便能感受宜居的生态环境让博儒桥焕发的活力,美景与村庄浑然一体,清风袭来,心旷神怡。
可谁能想到17年前,这个东临桐乡高桥、西连海宁长安、北靠桐乡崇福的小村,却是个远近皆知的穷村。博儒桥村由陆联村和博儒村两村合并而成,由于经济薄弱,村民们甚至编排“陆联陆联苦似黄连,博儒博儒身在熔炉”这样的民谣来自嘲。
为改变贫穷和环境,博儒桥村党委书记吴清江决定破旧立新:“一定要把全民众筹搞起来!”
2019年,陈家浜乡村垂钓园开工建设,众筹模式正式起航。筹资第一人——党员企业家郁武率先出资6.8万元用于组里的河道帮岸衬砌。在村里,这消息一个傍晚便“人尽皆知”。
村干部们到组里召开户长会,传达共创意义、筹资理念,党员、村民代表们挨家挨户答疑解惑。最终,全组村民一致同意众筹共建。大家出资捐物,筹集资金11万元,共同打造出了“众筹长子”——乡村垂钓园,“众筹共建美丽乡村”也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
如今,博儒桥村着力打造“众筹共富”先行先试样板村,筹出了产业导向,筹稳了物质基础,筹美了民生幸福,走出“众筹”共同富裕的特色道路。村级集体经济从2006年收入不足10万元,跃升至2020年全村实现经营性收入403万元,连续4年实现均等分红,低收入群体全面增收,创造了共同富裕的奇迹。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全面小康路上,海宁正不断为百姓送去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好消息。
“一个季度发一次,一年1万多元,收益很稳定。关键是这种收益不同于其他低保补助,它让我和我的家人有一种踏实感、尊严感。”从“低保户”到“投资人”,海宁市硖石街道南漾村低保户沈魏雅家本是小康之家,只因丈夫遭遇交通事故,前后动了7次手术,仍留下了肢体二级残疾,再无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从此陷入困境,“学习成绩优异的女儿渐渐长大,我正愁‘吃低保’的标签可能会让她内心背上压力。现在好了,我们的增收是通过投资所得,心里好受多了。”
近年来,海宁创新推出的低收入家庭扶贫增收项目从激活城乡低收入家庭资源性资产入手,按照自愿原则,鼓励低收入家庭以农村“三权”或公寓房资产等抵押贷款,每户可贷6万元至25万元不等,再由政府统筹,将贷款资金投资到国资公司等稳定收益项目中。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相当于给我们家安装了一台‘造血机’。”海宁市斜桥镇庆云村低保户施建峰说,当时他是与村、市农商银行、市财政局、项目主体签订了托管协议,将自家拆迁安置的公寓房抵押,贷款15万元,入资海宁皮革时尚小镇项目,扣除年终要缴纳的贷款利息,一年可实现增收1.4万元。
生活高品质
奋勇迈向国际品质潮城
“有一种好,叫生活在海宁。”这是海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海宁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海宁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融入到国际品质潮城的建设当中。
来到海宁尖山新区(黄湾镇),新落成的文化中心里,城市展厅、24小时图书馆、健身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徜徉在宽塘步行街,品牌专卖、个性小店展示着生活新时尚。倘若驱车10分钟,便可离开镇区来到尖山区,水果采摘、运动休闲,感受乡村美。
“当时看了就非常喜欢,非常期待能住在这里!”陈莲说,这里已经完全像别墅区了,跟以往那些新村点完全不一样。
为了推进嘉兴市农房设计落实试点工作,《嘉兴市高水平推进农村住宅建设试点工作打造红船旁“江南民居”典范实施方案》应运而生,黄湾镇“尖山时光”项目就是海宁3个列入嘉兴市农房落地试点村名单的项目之一。
“‘尖山时光’打破了原有散落村户集聚模式,建设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新型生态城镇住宅区。”海宁尖山新区(黄湾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尖山时光”在环境优美与适宜居住的同时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凸显水乡居住美、亲民人文美,为建设美丽城镇提供了新样板,将争创浙江美丽城镇小区建设新典范。
当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中,沐浴着更多改革发展的阳光时,海宁领先嘉兴、领先全省的城乡统筹改革正加速推进,城乡互补带动乡村振兴、教育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医共体、为老送餐、乡村酒宴节俭风等,个个击中城乡居民的兴奋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海宁的“全域整治、品质建设”也正加速推进。从率先在全省建成“蓝网工程”到大力开展“低散乱”整治、低效用地收储腾退;从城市5分钟公园圈到10分钟消费圈;从15分钟健身圈、阅读文化圈到20分钟医疗服务圈……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越来越清晰的民生图景温暖着人民群众的心田。
文明也由表及里了。近年来,海宁市大力倡导移风易俗,节俭办酒席,让酒桌上铺张浪费陋习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朴实节俭之风。
“以前讲究‘排场’,大鱼大肉一大桌,最后很多饭菜剩在桌上,看着很心痛。”海宁市家有喜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张春晓说,如今海宁农村大力倡导节俭办酒,酒宴风气正慢慢“返璞归真”。
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让品质生活成为海宁发展的鲜明特征,正是海宁人享受发展成果的题中之义。为推进教育均衡高质发展,今年,海宁市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政府扶持、国企接管、全面提质”的新居民子女学校办学体制。由海宁市城投集团出资回购4所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成立博达学校、博远学校等4所学校,海宁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接管。经过学校回购、校舍改造、教师安置、学生招收、教师招聘等工作后,目前4所新学校已全部投入使用,超4800名学生入学。
共建共享品质生活,统筹医共体医疗质量同样是重要一环。2019年,海宁市启动全县域“医共体”建设,成立一个全县域“医共体”,斜桥卫生院成为海宁市中医院医共体医疗集团成员。
“在原有医疗专家下沉坐诊和专科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合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在中医诊疗、专科建设、手术开展、信息化建设、医养结合、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精准承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海宁斜桥卫生院相关负责人说。
治理高效能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海宁样板”
在经济富裕与文化繁荣之外,海宁还交出了一张“平安”的高分报表。
3月30日,海宁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2020年度平安市,顺利实现“打赢平安建设翻身仗”的目标。据省统计部门公布,海宁群众安全感指数为97.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只是海宁打防并举、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宁市突出聚焦党建引领、群众需求和五治融合为导向,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以移动化、立体化、联动化手段推动基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聚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海宁样板”。
“扫一扫这个二维码,就能看到商家文明指数情况。”近日,不少市民会发现,海宁市区一些店铺、小区门口多了一张“文明指数码”,通过微信扫码,就能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将主体的不文明信息进行上传。
据悉,为搭建文明城市创建长效监督平台,从5月起,海宁市首先在赵家漾路、梅园路、洛隆路上试行,对上述3条道路的515个沿街点位设置“文明指数码”,通过第三方采集和市民监督等方式,动态掌握文明城市创建推进情况。
采集员通过扫描“文明指数码”,录入新主体信息、评估内容或给已有主体进行文明测评打分。在参与信息反馈的同时,市民也能查看到主体最近一次文明指数分的情况。
“通过统一由专业第三方负责实地点位的信息采集工作,提升日常服务管理的广度、精度和频次,全市相关单位之间能充分共享各类信息资源,节省人力成本。”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平台有45个类别、1518个采分点,已实现与相关单位的联通,还将进一步拓展联动单位。
群众事无小事。社会治理能否打通“最后一百米”,直接影响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对此,海宁还交出了独有的答卷: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探索实践公共视频资源共建、共用、共享的改革路径。
在海宁市人民广场附近,一个可俯瞰360度全景视角的公共摄像头能“洞悉”方圆3公里的诸多动态,而在这片区域,有20多路公共视频图像被实时共享给交警、城管、交通等部门,综合运用于市容管理、人流管控、交通整治等多种场景。
“以前一个杆子上三四个视频探头拍摄同一块区域,现在大家共享一个图像。”海宁市公安局信通科副科长徐清介绍,目前,海宁市已有近2万路公共视频服务于全市多个部门,共享率近50%。
数据共享的基础是资源集成和建设集约。2018年,海宁市32个主要部门和12个镇(街道)组成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市公安局设“视频办”,建立配套的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建设议事协调机制。
“海宁市所有需要使用市财政资金建设的公共区域视频建设需求,都统一由视频办组织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方案论证。”徐清说,这确保了视频设备互联互通和数据共建共享,有效避免了多部门的重复建设。
截至目前,海宁全市已累计减少重复建设公共视频3350余路,按照电子设备5年更新迭代的周期估算,可节约财政资金近9400万元。
“在确保数据调用安全、规范的基础上,海宁接下来将在打造视频大脑上发力,通过智能算法进一步提升全域公共视频对风险问题的洞察力、预判力。”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海宁市将完成1000路视频流结构化智能解析算法建设,推进视频资源在治安、交通、环保、城市管理等多领域深度应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