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造船强国世纪梦,喜见“东风第一枝”

2022年0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正是江南早春时节,长江入海口风平浪静、波光粼粼。在上海市区和崇明岛中间,长兴岛静卧于此,这便是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江南造船厂)所在地。3月17日,“远航”采访团踏上江南造船厂的船坞码头,这里龙门吊高耸入云,大型机械繁忙作业,工作人员往来穿梭,处处显示出江南造船厂作为156年“老字号”在新时代愈加繁荣兴盛的新气象。

海面上,随处可见巨轮穿梭游弋,抬眼就是一艘“世界最大”——不远处那艘深蓝色巨轮就是目前全球装箱量最大、载重量最大的23000箱超大型集装箱船。

“现在10万吨、20万吨的船都很常见了,万吨轮更不稀奇,可在61年前,造万吨轮对我们新中国来说是一件大事!”82岁高龄的叶中孚老先生站在码头上举目四望,感受着历史沧桑巨变,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叶中孚1958年就成为江南造船厂的一名铣工,参与过当年“东风号”万吨轮的建造。这次听说我们要来了解“东风号”的故事,老先生特地坐两小时车赶来偏远的长兴岛,还带来不少珍藏的老照片和资料。回想起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依然心潮澎湃……

“东风号”,新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且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的万吨级远洋船,在上世纪6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里,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春的消息。她是我国造船工业的一次战略突破,她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一个东方大国的造船强国梦开始照进现实。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里,“东风号”远洋货轮何以能够喜见“东风第一枝”?她的背后又蕴含着什么意义?

自造万吨轮

“造船强国梦”照进现实

“当年听说要在我们船厂建造万吨轮,全厂上下都沸腾了!我和同事们心情无比激动,都憋着一股劲儿想出份力!”叶中孚打开记忆的闸门,瞬间就兴奋起来,仿佛那股豪情还激荡在心间。他说,当时各个车间小组都连夜召开讨论会,大家群情踊跃,接二连三地写请战书、保证书,送到厂党委、厂部和车间党总支,保证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

“现在可能很难理解那种激情,但在那个年代,自行设计、建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万吨轮,不仅是船舶人的梦想,也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啊!”叶中孚感慨地说。

原来,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胜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船舶工业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现代综合性工业之冠”,既是资金、劳力、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现代工业的缩影,最能显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精神状态。建造万吨轮,更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愿望。

为了改变我国海运事业依靠向国外租船的局面,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全力推进万吨轮的建造工作。1958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研制万吨远洋船,被国家列为科技发展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当时曾流行一句话:“国家有困难,赶快找江南。”作为“中国第一厂”,江南造船厂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项“国家任务”,开始排除万难建造“东风号”。

排除万难,所言非虚。“我们江南造船厂虽然被称为‘中国第一厂’,但那时技术水平、设备工艺与国际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一下子从5000吨级增至万吨级,困难可想而知!”叶中孚说。

而恰恰此时,苏联全面停止了对新中国的各项援助。“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国家只能调动自己的力量,在涉及造船的每一个工业领域都最大限度地自力更生。”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工作人员韩婷说。

自力更生绝非易事,困难到什么程度呢?叶中孚举了个例子,“当时厂内最大的起重设备是40吨高架吊车,就连最起码的直流电焊机也十分紧缺,造船工人们说过笑话,唐僧上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我们建造万吨轮何止八十一难呀?”

可每当畏难情绪有一点抬头时,江南造船厂的工人们就相互打气说:“过去几年,我们哪一艘船不是从困难中磨炼出来的,怕什么?”每一个江南人都有这样一个心愿:尽早为新中国造出万吨轮!

1960年3月,船体车间梁之才小组接到上甲板到下层建筑的放样下料任务。这个以“巧裁缝”闻名的小组,一开工就遇到放样楼场地不够长,无法进行线型放样的难题。困难“逼”出智慧,小组工人经过研究,采用按比例缩小四分之三的方法,解决了场地问题,并采用线型活络多用样板替代单用样板,既提高了工效,又节省了材料。

在造船厂里,许多工作是露天作业,工人们流传着“靠天吃饭”的说法。万吨轮开工投料,正巧遇上细雨绵绵的季节,这给梁之才小组又出了难题。不过小组工人早有思想准备,他们说:“可搬的搬进内场做,不能搬的撑着伞做。下雨怕什么?就是‘落铁’也要按期完成放样下料任务!”

最终,梁之才小组只用了12天时间就完成了放样下料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了3天。

这只是江南造船厂攻坚大干的一个缩影。面对逆境,全厂上下不仅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而且不断迸发出令后辈惊叹的智慧:舵杆来不及运到,锻压车间工人用了一天一夜自己锻制;电罗经不能生产,电气车间工人用手捻出所需的悬挂钢丝;吊车高度不够,船体车间工人用土法吊装人字桅……从开工投料到下水,“东风号”远洋货轮仅用了88天。围绕首艘万吨轮的建设,江南造船厂共实现了300多项重大技术革新,船厂的机械化程度也从1959年的37.9%大幅提高到97.8%,完成了一次技术跨越。

最终,在1960年4月15日,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建造且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于江南造船厂提前下水,在中国造船史上增添了新的光辉一页。

全国大协作

从造船大国向强国迈进

“‘东风号’的建造,不是我们一家工厂的功劳,是大协作的结果。要感谢全国各地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回想起“东风号”远洋货船的建造过程,叶中孚充满感慨。

1960年秋,因船用主机及一些主要设备不能到货,“东风号”陷入“船等机”的尴尬局面。结果,曾经万众瞩目的“东风号”在黄浦江里一泡就是5年之久。

“那时候我们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绝大部分配套设备都需由我国自行研制,所以安装工程无法继续进行而陷于停顿。”叶中孚说。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科委于1962年8月召开三机部九局等有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就“东风号”试制的设计、设备配套等问题作了研讨。会议决定适当降低原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配套设备以国产为主,适当采用少量的国外产品。经国家科委审查决定,立即着手修改技术设计,成立技术鉴定工作组、设备配套工作组和8820匹马力柴油机技术工作组。

“为了早日建成‘东风号’,全国18个部委和16个省、市所属的291家工厂也参与了协作配套,提供了2600多项器材和设备,其中包括40余种新试制的船用产品。”叶中孚骄傲地说,除柴油发电机组为江南造船厂的库存进口货以外,“东风号”所有机电设备和各种配套机械都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

1965年12月,“东风号”正式出海试航。10余天的海上试航,“东风号”虽曾两次遭遇9级强风,但最终还是圆满地完成了主机、通讯导航、航速、回转、惯性等50多个项目的试验,其快速性、装载量、钢材消耗量和机舱长度等指标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东风号’的建造虽然充满艰辛,但对我们来说这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在叶中孚看来,“东风号”能够成功建造的背后,既有全国各地从人力、物力和资金上的无私支援,也有全国工人信仰力量的汇聚。

1966年5月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了“东风号”。美国黑人领袖罗伯特·威廉参观后激动地说:“这艘中国自己造的船,不仅是一个巨大的物质成就,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一位非洲朋友赞叹道:“在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的中国工人面前,无论多大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后来,“东风号”曾多次载货远航,到过很多国家。这艘享誉中华大地的万吨轮几乎每抵达一个外国港口,都会受到当地侨胞的热烈欢迎。与其他国家军舰造访外港的情况类似,很多思念祖国的海外侨胞已经把这艘由中国人自主研制的万吨级货轮当作是祖国的领土,纷纷来船上与祖国亲人相见。

作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的谱写者与见证者,“东风号”远洋货轮身上凝聚了中国一代造船科技人员和工人自立自强、自主创新的理想和追求,也正是这种精神力量驱动着中国这艘搭载14亿人的巨轮,一直在改革开放的惊涛骇浪中穿行向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