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浦江水,见证了中国造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在来到长兴岛之前,就听说江南造船厂一直有个很响亮的名头,叫“中国第一厂”。江南造船厂何以被称为“中国第一厂”?“远航”采访团来到江南造船博物馆探访由来。原来,这个穿越156年岁月的“老字号”,见证着中国的造船强国梦历经沧桑后照进现实,见证着大国造船如何驶过惊涛骇浪。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便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从1865年诞生之时起,江南造船厂就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富国强兵之梦,她是近代中国强国之梦、海洋之梦开始的地方。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时值民族危亡之际,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宗旨的洋务运动,提出要学习西方技术以图自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设一个造船强国。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江南造船博物馆中陈列着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当时国人奋发图强、富国强兵的壮志。
1865年,清政府收购了开设在上海虹口地区的美资旗记铁厂,并将原有松江和苏州两洋炮局并入,组成新厂,定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造船炮军火和各种机器。
一年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进入了第一个兴旺发展期: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车床,自行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惠吉号”和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到19世纪90年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技术最先进、设备最齐全的机器工厂。
“‘惠吉号’外壳完全是木头材质,船身长度几乎不足道,却是中国建造的第一艘外来动力轮船,标志着近代中国自主造船能力的形成。”在“惠吉号”的微缩雕刻模型旁,韩婷告诉我们,当年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参加“惠吉号”启航仪式后,兴奋地记述:“中国初造第一号轮船,而速且稳如此,殊可喜也。”
1912年,江南船坞更名江南造船所。作为近代最早鲜明意识到海权及以海兴国重要意义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认为国家的兴衰同海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一直心怀一个海洋强国梦。他认为,中国海军落后状况亟待改变,必须“兴船政以扩海军”,使中国海军与列强海军并驾齐驱,在世界成为海军“一等强国”。
但没有一个稳定和富强的国家,海洋强国梦注定难以照进现实。战争的炮火打断了江南造船厂的发展步伐。1937年,江南造船所被日军侵占,改名“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自此,江南造船厂陷入了苦难深渊,生产能力一直未能恢复。
1949年,国民党撤离上海时,将江南造船厂的船坞、船台、发电机和主要车间炸毁,更使其丧失了基本生产能力。
直到1949年5月28日,就在上海解放的第二天,时任上海市军管会主任的陈毅签署上海市军管会第一号令,正式接管江南造船厂。1949年9月1日,江南造船厂改属解放军后勤部领导,并为人民海军修造舰船。
从此,江南造船厂终于结束了风雨飘摇的历史,开始了辉煌的新生。自强不息的江南人,冲破重重困难,迅速恢复生产,持续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研制的护卫舰——65型护卫舰……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船厂的命运也映照着一个国家的沧桑巨变。回望江南造船厂的156年,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这个“老字号”的起伏线与中国的兴衰史高度重叠。可以说,江南造船厂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史、民族史。她是近代中国曲折发展的缩影,也是现今中国强国崛起的注脚。
如今,中国能建造的早已不止万吨巨轮。一个民族,几个世纪的航海梦,还将继续穿越峡谷海沟,驶向更远的大洋深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