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锋源氢能”王海峰:乘着“氢”风起航逐梦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撇出故事】

记者

通讯员

廖明水

田正玉

近日,嘉兴市召开氢能产业调研座谈会,会议指出我市氢能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发展优势明显、发展势头良好,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底,浙江省已确定嘉兴市为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牵头城市。

当前,氢能产业已成为资本市场和产业经济关注的重点,我市也加快培育重点氢能企业及核心产品,而位于平湖市的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亦是其中之一,这两年,在公司董事长兼CEO王海峰博士的带领下,锋源氢能在电堆、双极板、膜电极、催化剂等领域持续发力,成了国内唯一实现“三层自主化”的燃料电池企业。

不仅如此,王海峰作为锋源氢能的创始人、董事长,他始终紧跟国家政策方针引导,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节能减排作出表率,而锋源氢能也是目前国内行业中唯一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王海峰带领锋源氢能团队解决了“卡脖子”的核心材料技术难题,实现了电堆研发生产的氢能产业核心链自主。

怀揣创新梦想

毅然走上创业之路

在很多人印象中,博士代表着高学历,一般而言,博士毕业后多半会走上学术科研的道路,有的会成为教授或是科学家,还有的则在政府研究部门、各类研究所或是企业研发部门工作。

从小就是“学霸”的王海峰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拥有无人机、能源电力、环保、智慧城市、气象等行业经验,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系统架构、解决方案设计、战略咨询、团队激励管理等技术及管理能力。

找一份安稳且体面的工作,或许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是王海峰却没有这么干。原来,12年前,王海峰博士毕业后,他婉拒了不少高校给出的教职邀请,而是决定到社会上摸爬滚打,尝试过一种和学校科研教书不一样的人生。

IBM中国研究院成立于中国北京,是IBM在全球设立的12大研究机构之一,该院研究领域横跨多个学科及行业,重点研究课题包括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及认知计算的技术创新及应用,是许多高端人才向往的地方。

同年,王海峰被IBM中国研究院录用了,从IBM中国研究院研发总监到新能源首席科学家再到新能源预测并网解决方案HyREF创始人,他在IBM的工作可谓平步青云。

彼时,王海峰在外资企业拿到了高薪,做到了高职,算是相当成功了,但是他的眼里看到的不只是这点“功与名”。“在外资企业工作期间,我看到了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模式,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但这样的环境留给个人发挥的空间十分有限,想要干事创业必须寻找更大的空间。”王海峰这样说。

经过细致思考,王海峰还是选择离开了,他选择前往清洁能源跨国公司汉能控股集团,并担任该集团副总裁、无人机事业部CEO。

不仅如此,一直都有着创业想法的王海峰也迎来了一个良好机遇,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益于一名长期合作的供货商向他提出了“创业邀约”,最终,王海峰成立了锋源氢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流营商环境

让企业与嘉兴“结缘”

王海峰于2015年创立锋源公司,并逐步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他在嘉兴投资建立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燃料电池量产基地,产品应用在新能源汽车、无人机中。

这几年,中国很多城市“抢人”大战频繁升级,那么,王海峰何以与嘉兴“结缘”?嘉兴经济活力强、营商环境好,开放程度高……众多优点汇聚成一个最佳答案,选择嘉兴,没错。

一个大项目在某地投产落户,地方政府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引进来”“留下来”和“将创新与产业结合发展”。王海峰坦言,嘉兴人才政策、扶持政策十分吸引人,同时,地方政府服务暖心给力,而且这里还有企业需要的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嘉兴市是创业创新的“热土”。

“嘉兴毗邻杭州、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样的地理位置以及发展环境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政府部门对企业服务贴心周到,总是创造条件尽最大努力把资源匹配给企业。”王海峰说,锋源氢能一路成长,离不开嘉兴当地政府的精心呵护。

譬如,在锋源氢能的起步阶段,资金短缺是个大问题,为此,平湖经开区为企业提供1000万元的产业扶持基金,还帮助其联系解决厂房,不断深化与氢能源全产业链单位的合作以加快氢能源产业集聚步伐。

有了政府的支持,也让企业发展信心十足,于是,王海峰带领锋源氢能安心在嘉兴进行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和产业化,真正使项目成为转型发展的“引擎”。

氢燃料国产化提速

企业产业布局持续推进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实施多元化新能源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着力提升经济发展“含新量”“含绿量”,王海峰便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制取的,而不像煤、石油、天然气可以直接开采,而从新能源技术发展路线来看,氢燃料会是下一代革命性能源产品。

“使用氢燃料电池发电是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不需要进行燃烧,能量转换率可比燃烧方式提高近一倍,而且加速时间快、几乎零污染、存储没有损耗,最近10年技术突破带来了成本的大幅下降,项目产业化的前景广阔,这也是我们企业正在做的事情。”王海峰表示。

如今,在平湖经开区,锋源氢能近万平方米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燃料电池量产基地已经建成,生产线也已经投产,并与中通客车、开沃汽车、吉利汽车等企业开展产业化合作。

在企业稳步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企业人才济济的研发团队的支持。“我的团队里有世界50强企业高管等众多博士、硕士,而核心团队成员也是国家燃料电池行业多个标准起草、制定的主导者。”王海峰说,企业还和国内包括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及多个在专业领域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院所签订合作研发合同或产学研联动,并在燃料电池及其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等领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可喜的是,王海峰带头研发的锋源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作为市场上极少在燃料电池及其核心部件等“全部件领域”具备全国产化和“全面成本可控”的公司,目前已经实现占电池80%成本零部件自主化,成功完成申请或拥有专利技术超过100多项,在燃料电池方向的专利布局还在不断完善中。

“总的来说,我国的氢燃料电池已经解决了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技术指标、产品性能方面已经超过了日韩公司,相关产业化工作迫在眉睫,而我们的项目属于硬科技,孵化周期长,前期需要在研发方面不断砸钱,这段时间企业想要盈利很难,我们期待从国家层面、从资本层面鼓励更多的风险投资人能参与进来。”王海峰表示。

如今,王海峰的企业已经获得多轮产业风险投资机构亿元级别投资,包括顶级风险投资机构武岳峰资本、中国国新启迪、北斗资本、北川资本及地方产业基金等。

【捺出态度】

不想被人“卡脖子”,必须提升自主创新力

自主化(国产化)零部件是相关行业的重要基础,避免零部件“卡脖子”,就一定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大做强民族品牌。

王海峰一向以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目标是致力于让全世界人民都用上“清洁可靠、价格厚道”的能源,而他带头研发的产品已应用在新能源汽车、无人机中,合作客户包括一线整车企业及国内领先的动力系统集成公司。

企业家既要有“不怕事”的底气,也要提升真本事,唯有真功夫真本事,才能掰开卡在核心技术脖子上的手。因此,王海峰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一项重要素质,而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作为一名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家,就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持续坚持创新,在攻关核心技术这条路上,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从而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

目前,锋源氢能产品已经在多个整车厂进行装车并努力推动进入示范运营,未来,王海峰将带领锋源打造世界一流的全自主知识产权生堆生产线,满足市场上紧缺的电堆需求,替代进口电堆供应商。同时,为满足先进技术氢燃料电池的研发,以及开展国家级项目的需要,王海峰也将带领团队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研发实验室,研发下一代长效高功率燃料电池,保持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