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音“Jū”,古籍《玉篇·金部》中对于锔的解释是“以铁缚物”;《集韵·烛谓》中则说“锔,铁束物也”。
锔,最早的时候就是用铁钉固定物体的意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个。
在嘉兴市区月河街一家小店内,破碎的瓷器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缝合出独特的美意,更重要的是,修补好了人们的惜物之心。
詹建峰是这家小店的主人,“85后”的他是一位锔瓷匠人。然而谁又能想到,此前他是一位整天守在稻田里的农科育种人。“姚海根是我的师傅,我跟着他曾一起去过海南工作。”农业专业出身的詹建峰学的是水稻花粉培养,原本与水稻打交道的他,却因为一次机缘巧合转了行。
2015年,詹建峰在古玩市场淘到一只民国侍女杯,杯体残缺不全。“当时,我找到苏州的一位老师傅修复了这只杯子。”这让詹建峰大开眼界,“一堆碎片能够起死回生,变得滴水不漏,恢复它的生命,太了不起了……”讲起锔瓷的魅力,詹建峰至今仍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与热情。
“正是亲身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美,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跟着这位师傅学锔瓷手艺。”詹建峰说,“师傅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接受我,他总说,这是一个枯燥的行业,年轻人很少有坚持下来的。”不过,半年的坚持让师傅看到了詹建峰的决心,也让他凭着自己的这份坚持打开了锔瓷的神秘之门。
入了行,詹建峰才真正了解到,锔瓷并不是一件易事。“锔瓷,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刚钻钻孔再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钉子嵌住抓牢,将破碎的瓷器修复起来。”詹建峰告诉记者,修复一件瓷器要经历找碴、对缝、定位、打孔、锔钉等多道工序。这种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对锔瓷者的功力要求很高,“除了要有耐心、细心和匠人的审美之外,最考验锔瓷人的就是打孔。瓷器不仅薄,而且特别易碎,有些瓷器厚度只有几毫米,而锔钉的首要关键就是用金刚钻在瓷器上打孔,不能打偏更不能打穿。”
到底打穿过多少件瓷器,詹建峰也记不清了,但2016年的那只青花双喜杯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记忆中。“刚刚‘出山’的时候,都是自己淘来自己修,接的都是自己的活儿。”在店里,一方格子陈列的都是詹建峰自淘自补的成品。“一位有缘人,看中了我修复的一只晚清青花双喜杯,花260元把它买走了。”这是詹建峰出售的第一件锔瓷品,虽然价格不贵,但是坚定了他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其实,每件瓷器都可以修复,但是我们修复的又不仅仅是一件器物,而是一种传承和一份记忆。”几年前的一个雨天,一对从杭州慕名赶来的母子,请求修复一只瓷碗。“这只碗非常普通,市场价也就二三十元,最后修复费用是500多元。”把修复好的成品交给这对母子时,詹建峰才知道,这是她前夫过世前使用的器皿,正是有了詹建峰高超的锔瓷手艺,帮这对母子完成了一桩心愿。
正是这样一份理解,让詹建峰拥有了一个商人身和一颗匠人心。
现在,詹建峰的生活很简单。他常常自嘲:“自从入了这一行,心态老了10岁。”
“锔瓷需要更多的耐心,慢慢地改变了我的性格。”这就是所谓的慢工出细活,锔瓷需要精力高度集中,沉静下来感受器物本身。“以前,我是个坐不住的人,现在我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一待就是半天。我会花好几个小时一心一意地修补一件器物,细细体悟每一件器物的温度。”即使工作到深夜,但是看到破损器物得到修复,开心和自豪就会涌上心头。
如今,锔瓷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传承人,詹建峰不仅要守护和秉承这份质朴的匠心,更要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