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海宁港区海昌作业区开港仪式举行。这标志着嘉兴又添一个内河现代化多用途码头,全国海河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又实现新的突破。
当天上午,海昌作业区一艘巨轮静卧。这个码头的外贸出口第一箱——海宁本地上市企业海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出口美国的塑胶地板即将登船启程。启运出发后,该批货物将通过普泰航运支线船舶与中远海运集团干线班轮无缝衔接,依托上海港中转,前往目的港美国洛杉矶长滩港。
“通过这样点到点的全程物流服务,我们将把传统的进出口方式从海港直接搬到家门口,让企业能够在当地完成进出口查验、清关报关、签发提单等所有手续。”海昌作业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昌作业区作为母港的功能延伸,所提供的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不仅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提高了物流效率,使得企业能够更专注于生产经营,根据估算,该模式将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30%,提高物流效率40%。
嘉兴内河港海宁港区海昌作业区位于海宁经济开发区,杭平申线航道南侧,由海宁海泰港务有限公司建设。项目投资概算3.66亿元,用地面积56972平方米,建设500吨级多用途泊位8个(水工结构按1000吨级设计),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码头岸线长度490米,设计年吞吐能力230万吨(其中集装箱15万标箱/年)。该项目是嘉兴内河港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作业区,依托杭平申线千吨级航道直达嘉兴港三大港区,可实现“海河联运”高效运输,为海宁片区外贸集装箱等货源开辟了便捷的出海通道,为当地临港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硬核支撑。
据介绍,随着海昌作业区、海盐海河联运Ⅱ区等一批内河重要作业区和沿海内河港池的陆续建成,以及乍浦闸桥等影响我市海河联运体系运行关键瓶颈的基本打通,“十三五”期间,全市海河联运业务发展迅猛,从2015年的984万吨增至2019年的2575万吨,占全省海河联运总量的78%,年均增速为27.2%。其中,海河联运集装箱业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从2016年的6.5万标箱至2019年22.4万标箱,年均增速高达51%。2020年前11个月,嘉兴港完成海河联运货物吞吐量2701.8万吨,增长17.16%,其中海河联运集装箱31.27万标箱,增长57.33%。
去年7月,市委市政府作出“枢纽嘉兴”暨交通强市建设的重大决策,提出实施“1112”工程,全力打造“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为此,全市交通系统攻坚克难、大干快上,苏台高速、浙北集装箱通道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钱江通道北接线、沪杭高速许村段等在建工程加速推进,杭浦高速海盐互通改造工程、沿海3个万吨级泊位建成完工,杭平申线、京杭运河“四改三”嘉兴段、丁诸线等高等级航道基本建成。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顾国强表示,在全市上下奋力冲刺“全年红”、收官“十三五”的关键时刻,海昌作业区正式开港,意义重大、恰逢其时,不仅可以依托杭平申线这条千吨级航道,实现嘉兴港三大港区“直达”,为嘉兴港加强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的“港口联盟”,共建世界级港口群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还为海宁片区外贸集装箱等货源,开辟了便捷的出海通道,带动“海河联运”高效运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