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子城:穿越时光华丽再现

2022年0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子仪

子城经历的沧桑变迁

子城已有1790年的历史。说子城,首先要先说说最早的嘉兴建城史。

春秋战国时期,嘉兴屡为吴越交锋的主战场。越灭吴后,嘉兴属越,楚灭越后,嘉兴归楚。楚是最早设县的诸侯国,有学者认为,楚时,嘉兴乃设长水县。

秦灭楚后,于此地设会稽郡,仍存县治并沿用“长水”名。当时,嘉兴境内除了长水县,还有一个海盐县。不过,由于地壳运动,长水及海盐的县治,均下陷为湖。于是,县治都被迫迁移,海盐县治前后迁移了四次之多。

东晋海盐人干宝《搜神记》中的《城沦为湖》,记载了一个城郭沦陷为湖泊的传说,恰如长水县治和海盐县治的变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集《神异传》,也载有此传说,内容与《搜神记》大体相同。两本书中都有写道:“由拳县,秦之长水县也。”由长水县改为由拳县,传说是秦始皇所为。元代《至元嘉禾志》记载了这样的传说——秦始皇东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江东有天子气”。始皇令囚徒十万人掘污其地表,以恶名改之曰由拳。

秦始皇不希望五百年后有人来抢夺大秦的天下,可他没有想到,一统了天下的秦朝,仅仅存在了十余年。

嘉兴后来再次更名,是在三国时期。大吴黄龙三年(231),嘉兴境内野稻自生。在刚刚称帝的孙权看来,如此吉瑞之象,昭示着大吴江山的繁荣昌盛,大喜之余,他下令将由拳县更名为禾兴县。之后,孙权更是将年号变更为嘉禾。其子孙和被册立为太子后,因避讳太子之名,禾兴县便更名为嘉兴县。这就是“嘉兴”的由来。

孙权在为由拳县改名的同时,下令筑起了一个新城郭,这正是今天的子城。大吴建设的子城,城墙周长二里十步,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二尺。子城建成后,县治遂迁于此地。

那么,禾兴县县治是从何处迁来的呢?

西晋史学家杜预为《左传》作注时,写有这样一句:“在嘉兴县西南有槜李城。”同样,西晋成书的《吴记》有曰:“谷中有城,故由拳县治也,即吴之柴辟亭,故就李乡槜李之地。”博经通史的北魏学者阚驷说:“由拳故城在嘉兴县南。今谓之柴辟,即古槜李也。”《浙江通志》说:“柴辟亭当属石门县。”又一说,柴辟在当今的崇福。依这些史料,子城之前的“县城”,应该就是已湮没于历史的槜李城。

子城建成若干年后,孙权下令加固子城。《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赤乌三年(240)“夏四月,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据此推断,嘉兴子城的谯楼及四周的护城河,可能最早建于此时。

从三国至今,嘉兴古城的流传史,文字记载虽不是太清晰,但依然可以辨析。

子城刚建成时并不叫子城,古代官署所在地,一般称为“城府”。唐末,后来开创吴越国的钱镠,命吴越制置使阮结筑嘉兴大城,形成了城中有城的格局。大城称罗城,原城改称子城,子城城墙名为子墙。古代的子城有很多,如苏州子城、金华子城、扬州子城、湖州子城、温州子城等,保留下来的却不多。

五代十国时期,嘉兴属吴越国。吴越国于嘉兴置州,名秀州。嘉兴由原来的县,擢升成为州,子城也因此成为州治,原嘉兴县衙迁到了子城北面(大约今日嘉兴市总工会处)。南宋的第二个皇帝宋孝宗赵昚出生在嘉兴,嘉兴由此成了“龙兴之地”。后来,宋孝宗的孙子宋宁宗将秀州升为嘉兴府,子城成了府治。其后,嘉兴府更名为“嘉兴军节度”,元代又为“嘉兴路”,子城则继续为军治、路治所在地。

在蒙古进攻南宋的战争中,嘉兴的罗城城墙被夷平,仅存子城。不过,时间不长,到了元末,为巩固城池防御,罗城又重建起来。

明清两朝恢复了嘉兴府,子城复为府治。清末,太平军占领嘉兴后,子城改建为“听王府”。太平军被逐出嘉兴后,子城恢复为府衙。

虽时代变迁,但子城在嘉兴的中心地位一直未变。辛亥革命后,子城为嘉兴军政分府。民国时期,子城内驻扎有部队,俗称“西大营”。抗战时,敌伪在子城建绥靖司令部营房,今天的城门东侧砖墙上还嵌有“绥靖司令部营”石碑一块。解放战争时期,蒋经国在子城办嘉兴青年中学。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入驻过几所医院,直到浙江省荣军医院迁出子城。

子城曾是什么样子?

元代的《至元嘉禾志》和明清时的《嘉兴府志》,或详或略地记录了子城的布局。嘉兴市文化局李晓明先生曾写过《明清以来嘉兴子城的建筑特点及历史变迁》一文,文中附有明清两代嘉兴子城的平面示意图。通过示意图,我们能够对子城有个非常直观的了解。

光绪年间,许瑶光牵头修撰的《嘉兴府志》对子城的记录比较详细:

府衙墙周围二里一十步,高一丈二尺。中为大堂,颜曰“忠爱”,前覆崇轩。堂之东北隅为军资库,西北隅为架阁库。堂东为酂侯祠,祠南为供招科,堂之西为库房,南为批值科。供招科南为东廊,列吏、户、礼三科及承发房,批值科南为西廊,列兵、刑、工三科。大堂前为露台,为甬道。南为仪门,左右各有翼室。仪门外东为延宾馆,仪门外西为土地祠,又北为经历司署。由仪门百步至大门。甃砖数仞如城墙,式建为谯楼,牓曰“嘉兴府”。大门外为榜廊。廊外毬场,东申明亭,西旌晋亭。申明亭北为三相祠。门之南建木坊,颜曰“首藩名郡”,其下为屏门。左右列木栅,东西缭以石栏,栏左右各树木坊,左曰“承宣”,右曰“抚字”。谯楼东高阜为文昌阁。大堂后为川堂。后为宅门,门内为二堂,颜曰“无倦”。二堂有东西翼室,堂之西为乐贤堂,宾客觞咏之所;又西为嘉荫轩,公余吟咏之所。轩北为竹南蕉北之间,轩之西为正志亭。二堂后为内宅,东西翼室,宅楼五楹,额曰“远耀”。署西北多隙地。东北隅有土地祠,乾隆年间知府张镇建。

子城的大堂,是衙门办公重地,其堂名原为“清香”,宋代嘉兴知府俞浙改为“敬信节爱”,元代改为“公明”,时代改为“公正”,清代改为“忠爱”。光绪年间,忠爱堂失火,众多建筑不幸付之一炬。

大堂前,明代知府齐政建有戒石亭,亭中立石碑并镌刻《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你的俸禄啊,都来自民脂民膏,虽然小老百姓容易被虐待,但是上天是难以欺瞒的——说得多好啊!

大堂前的甬道两旁,雍正时期嘉兴知府阎尧熙曾亲植梅花于此。阎尧熙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清官,崇尚梅花的高洁。后来,有人曾问之后的嘉兴知府郭廷翥,子城为什么有梅花,他写诗作答:“官与梅花一样清!”阎尧熙和他种下的梅花,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看来,子城的戒石亭和府署“百株梅”,都是古代廉政教育的基地。

子城城门为拱券门,上建城楼,是为谯楼。现存的谯楼重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砖木结构的三楹楼房,二层重檐歇山顶,花式屋脊,四铺水小脊,发戗如意头,戗角雕刻龙头,回廊飞檐,是很经典的古代建筑。

谯楼上的匾额,元代题“丽谯”,明初为“嘉兴府”,民国之后为“子城”。谯楼西墙外侧,嵌有清末嘉兴知府杨士燮撰《重修嘉兴府治碑记》碑一块。城上建筑,五代时建有秀州大城城隍庙,宋时建天王殿、箭楼等,元代有百花公主点将台,明清时设鼓楼台。

在子城外,西面的锦带河边,曾种有成片的梓树。有人说子城是因为梓树之“梓”与“子”同音而得名,这是无根据的附会。

但梓树确实很美,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中有诗:“宝带河连锦带斜,精严寺古黯金沙。墙阴一径游人少,开遍年年梓树花。”写子城外锦带河边梓树开花的美景。

20世纪50年代,子城四周仍绕以护城河。河上有桥九座,正对城楼的一水泥平桥,名瑞虹。自城楼往东折北,此段护城河称“洲东湾”,旧有“五柳庄”“凤凰岗”等名胜。原先的子城内外,曾是风光无限。

子城城门前、护城河南,原有木质牌坊,牌坊上有匾额,明朝时题“首藩名郡”。这是因为元明时嘉兴城市繁荣,有“江东都会、浙西首藩”之称。清朝时写“秀州古治”。大约在五四运动之后,匾额题字改为“天下为公”。再后来,牌坊上的匾额也被摘除了。

子城下的一些文化记忆

花月亭

子城曾经最闻名的亭子,莫过于花月亭。

1041年,宋仁宗庆历元年,时年52岁的著名词人张先在嘉兴任通判。某日,他因病未赴府会,在夜色下的子城内漫步,孤身只影的他触景生情,乃作《天仙子》,留下传诵千古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

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春愁漠漠,往事依依,一日的晚景加上人生的晚境,引发了词人的神来之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张先死后,后人在子城建花月亭纪念他。此亭也曾改名来月亭。

一百多年后,南宋诗人陆游从老家山阴(绍兴)出发赴四川任职,路过嘉兴来到子城。他坐在花月亭,看亭中碑文,并留下记录:“乾道六年六月六日,赴郡集于倅廨中。坐花月亭,有小碑,乃张先子野‘云破月来花弄影’乐章,云得句于此亭也。”

怀苏亭

子城内另一个亭子也非常有名,就是怀苏亭。怀苏,怀的是名妓苏小小。

关于苏小小,一种说法是有两位,嘉兴的苏小小在前,是晋朝或南朝的名妓,杭州的苏小小在后,是宋代的名妓;还有一种说法是,苏小小生活在钱塘,墓葬嘉兴。都是名妓,又都叫苏小小,却出现了两个,总感觉不是太可信,我宁愿相信人们怀的苏小小是同一个人,抑或是后一位因仰慕苏小小而改名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诗歌里那位“何处结同心”的苏小小,说的当是嘉兴的苏小小了。

古代写苏小小的诗有很多,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送裴处士应制举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忆得当年识君处,嘉禾驿后联墙住。垂钩钓得王馀鱼,踏芳共登苏小墓。”相传苏小小墓高三丈,上生两株桃树,树枝伸向河边,墓边有一口大井。

中唐诗人李绅在写吴妓真娘墓时,顺便提到嘉兴苏小小墓,《真娘墓诗序》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因唐时嘉兴属吴郡,故说苏小小是吴妓人。

另一位中唐诗人徐凝在《嘉兴寒食》诗中有:“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唯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

因为唐诗中有苏小小墓在“嘉兴县前”的记载,我想象中的苏小小墓是在子城南面。不过,有一次看到地方文史研究者黄国华先生所绘《20世纪50年代城池遗址暨旧嘉兴府概况示意图》,发现苏小小墓却在子城东面护城河的另一边,边上有条弄叫自由弄,这弄堂以前还叫过贤娼弄。

这让我迷惑不解,我原来理解“县前”当是“子城南”,现在却成了“子城东”,是怎么回事?后来看文章,有学者认为此“县前”应为“县前街”,嘉兴古代有两条县前街,其中一条在现中山路南、子城东。《嘉兴寒食》诗中的“县前”,理解成县前街,好像倒也说得过去。

那怀苏亭在哪里呢?

据明人《嘉禾百咏》附考中记载:怀苏亭在“府治东子城上,宋建。与苏小小墓相望,故名。后改朝阳楼。”这一个“上”字,就是说怀苏亭就在子城的城墙上。然后我再想多种可能,一是,如果建在子城谯楼东侧的开阔地带,那与“县前”的苏小小墓相望倒也是吻合的;二是,如果建在子城东面的城墙上,与自由弄边的苏小小墓也能相望。不过,苏小小墓在民国初年曾重修过,重修时有没有易地,可就说不准了。

历代文人对苏小小的情谊留在诗句里,有一个人最特别,他自封“怀苏亭长”,这个人叫陶元镛。陶元镛,曾任民国时期浙江烟酒税局嘉兴分局长、淞沪商务局秘书等职。他在《洲东杂咏》中有诗曰:“苏小坟荒抔土存,杭禾两地各争墩。我题短碣兼栽柳,重问贤娼旧巷门。”并自注:昔年因浚河之便,重修墓址,手书题碣曰苏小小墓。墓后巷名贤娼,俗作盐仓。这里就说到重修墓一事。这位社会名流对名妓苏小小的感情,从“怀苏亭长”封号便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他是苏小小的“隔代知音”。

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有时会觉得不可思议——在县衙府衙这么威严庄重的子城,居然有一个怀念古代名妓的亭子,嘉兴历来真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再一想,子城的西邻出现圣母显灵堂,也就不足为奇了。

凝香亭

子城内的凝香亭,与嘉兴大才子朱彝尊有关。据载,朱彝尊家的并蒂莲开出花来,他将并蒂莲赠送给了当时的知府黄家遴,正好黄知府造的亭子落成,于是就命名为凝香亭。次年,凝香亭莲花大开,有一花结子,复从子间吐花,子十有六,花如其数,灿然莲房之上。赋诗者纷然,遂为一时盛事。凝香亭的并蒂莲,一时成为子城的美谈。

子城内还有益清亭、风月无边楼、嘉禾亭等等,不同时期的名胜很多,留下的诗篇也很多,如果谁有心,为子城编撰一个小志,必将成为嘉禾美谈,值得期许。

子城的历史,不只属于文人墨客。唐代皇甫氏所作的传奇故事《嘉兴绳技》,其描绘的场景就发生于子城的县衙前。唐开元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嘉兴县也是如此,县衙前市井闹猛,曾有百戏竞赛。有一个因欠税而入狱的犯人,擅长绳技,出神入化的绳技,惊呆了所有人。清末海上画派名家任渭长为这篇唐人传奇创作了《嘉兴绳技》人物画,文图相配,再次引发人们的新奇之感。

子城前还常有其他风俗活动,如“春牛会”,直到清代,每逢立春,子城前都会举行这个活动。乾隆时期项映微的《古禾杂识》对春牛会的盛况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太平时期,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子城下热闹的场面,是当时江南社会面貌的一个缩影。

仅仅一个子城,就给后世的嘉兴人留下了太多故事。如今,子城终于以全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走进历史的时空,聆听岁月的声音,触摸嘉兴这座城市深深的人文烙印。

你还不赶快去子城看看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