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为秀洲丰收代言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编者按: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新一轮的创新创业浪潮正蓬勃兴起。面对农业产业的转型发展,近年来,秀洲区涌现出了一个个农创客,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播撒下岁岁丰收的希望,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成为托起新农业的生力军。

吴斌:把蓝莓种在希望的田野上

“农民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职业,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和力量的写照。作为一名‘新农人’,我要用自己所学的技术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吴斌

【人物名片】

吴斌是一名“85后”农村青年。日语专业本科毕业后,吴斌曾在嘉兴某家隶属于世界500强的日资企业从事采购工作,有着一份不错的收入和美好的职业前景,但他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农业梦。2013年5月,吴斌在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承包土地种植蓝莓。如今,他已经是秀洲区青联委员、秀洲区青春党建实践联盟下属“青创团”成员之一。

【丰收奥秘】

走进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老远就看见一个年轻人顶着烈日在修整大棚。这个年轻人就是吴斌。他从刚开始面对农田和农活手足无措,到现在成为一名充满自信的农场主,是秀洲区响当当的青年农业创业先锋。

作为一名日语系毕业的大学生,吴斌最初的选择是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从农村走出来的,总想在城里扎根,但朝九晚五的工作让我有种‘满腔热血无处释放’的感觉。”吴斌告诉记者,在工作两年后的2013年,他选择了辞职,来到胜丰村承包了土地,专门从事蓝莓种植。

谈起如何想到要种植蓝莓,吴斌坦言,其中有机缘巧合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之前工作的影响。“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两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接触到蓝莓,知道了蓝莓是一种市场潜力很大的水果,有着不错的经济效益。”吴斌说,加上自己小时候就是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于是就下定决心,回到农村,投入蓝莓种植中。

结合嘉兴的气候,吴斌最初选择的是适宜在暖温带地区种植的北高丛蓝莓,口感香甜,特别适合鲜食。土壤改良,并往蓝莓地里加草炭,提高土壤肥力,调节土壤温度,刺激蓝莓根系生长……蓝莓作为新鲜事物,在种植中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难题,为了让蓝莓在秀洲生根落地且能丰收,吴斌花了不少心思。

创业等待总是漫长的。2015年3月,吴斌种植的蓝莓终于开花了;4月中旬,第一次坐果;5月23日,第一颗蓝莓转色成熟;5月28日,有了第一位顾客;2021年种植面积达到50亩……“对每一个阶段的到来,我都非常紧张但又充满期待。这些丰收的果实,是我和家人奋斗的成果,格外令人珍惜。”吴斌笑着说道。

小小的蓝莓,凝聚了吴斌全部的希望。同样是搞农业,大学生农民不管是种植还是营销,都与传统的农民截然不同。对于蓝莓的销路,吴斌优先考虑发展采摘,其次是通过网络线上销售。因此,每逢采摘期的周末,胜丰农场就会特别热闹,来体验现场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每逢工作日,吴斌则通过网上订单,亲自同城送货或者冷链速运。

按照绿色食品要求,采用生态种植方法生产,农产品口感突出……如今,胜丰农场以蓝莓、草莓等鲜果的观光采摘和线上销售为主营业务,同时配合梨、樱桃、甜瓜等其他季节性水果,产品颇受消费者的喜爱。

在自己增收致富的同时,吴斌还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能够带动周边的农户一起种植蓝莓,形成规模效应,在线上销售的同时,发展现场采摘和观光农业,为更多年轻人扎根农村提供帮助,带动附近农民一起致富,共同奔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沈霏:用产品加工让农场没有淡季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丰收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让大家吃得更健康,让乡村更美丽,让村民和我一起增收致富,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沈霏

【人物名片】

沈霏出生于1990年,2014年大学毕业,曾经在大城市做过营销,后来毅然返乡创业,现在是秀洲区新塍小霏生态农场负责人。

【丰收奥秘】

一只只活鸭现杀后,用盐腌制去除血水,清洗、蒸煮、卤制,裹着浓郁酱汁的鸭子出锅、冷却、装袋……中秋期间,位于秀洲区新塍镇西吴村的小霏生态农场负责人沈霏忙得不可开交。

“这些都是预订好的,原本想趁着这个中秋小长假让自己和父母都休息一下,结果订单多到完全来不及做。”沈霏边说边打包酱鸭。

都说从事农业生产很辛苦,每天起早摸黑,但是“90后”年轻人沈霏却偏偏选择从事这个行业,当起了农创客,且乐在其中。

“我读大学的时候刚好是电商兴起的时候,当时就在想农产品是不是也可以像衣服一样在网上销售。”大学时的沈霏就有一个农业梦。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发展前景较好的城市工作,毅然返乡当起农场主。

农业创业必须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沈霏的农场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却发展得很稳。最早的时候,他承包了30亩土地进行尝试,主要种植油桃、水蜜桃等水果,并在果树下养殖一些鸡鸭鹅等家禽,以批发销售为主。

在采摘的基础上,沈霏还农旅结合提升农场单亩地的附加值,让农场不局限于单纯水果采摘,还承接亲子活动、公司团建活动,拓展销售渠道。他将农场的面积从原来的30亩扩大到了50亩,增加了日本太秋脆柿、翠冠梨等水果,不断丰富农场的水果品种。在他的经营下,农场逐渐发展成了集水果采摘、烧烤、娱乐于一体的家庭农场,过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现在农场里有龙虾乐园,春天有野米饭,秋天有草坪火锅,我们还养了土鸡土鸭,可以作为养生锅底,菜园子里自己选菜、摘菜、下锅。”沈霏说。

如何才能让农场四季有产品卖,不让农场有淡季?头脑灵活的沈霏就想到了产品加工、多样化的发展方法,别人鸡鸭等家禽只做生鲜,他就把食材初加工成卤味。他每次都亲自操作,烧制的卤味由于味道好,积累了很多回头客,现在都是别人预订,他现杀现烧现卖,让顾客可以第一时间品尝到最新鲜的食材。

为了扩大农产品的销量,打响品牌,沈霏还开启了网上销售的模式,在吴江、杭州等地都培养了自己的代理商,他只需把货送到代理商那边,由代理商给每个客户配送。嘉兴地区除了自己配送,还会通过外卖配送平台协助,“线下就是亲朋好友帮宣传,口口相传的方式,建立口碑;线上主要在网上农博会、‘绿秀洲’、微信朋友圈等渠道发布产品,做好销售。”

“作为一名农创客,有责任、有义务走精细品质化的高端农业生产路线,着力打造健康、绿色、天然、放心、美味的优质农产品,并把优质农产品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特色农旅融合之路。”沈霏说。

李丰:将蜜梨做成开启共富大门的“金钥匙”

“丰收除了丰产以外,还要适应现在顾客对健康的需求和国家对环保的要求,在蜜梨种植过程中,做到减肥料、减农药,产出的水果绿色味美,同时做好环境保护。”——李丰

【人物名片】

李丰出生于1978年,从事蜜梨种植27年。1999年,他创办了李丰农场。2003年9月,在他的倡导下,秀洲区洪合镇成立洪合水果专业合作社,李丰为合作社负责人。

【丰收奥秘】

“这几天太热,梨树都开秋花了,如果不用高位花芽嫁接技术,明年就要减产了。”中秋假期第一天,当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舒适氛围中时,李丰还在忙着给果树做高位花芽嫁接前的各项准备。

洪合镇是全国知名的“蜜梨之乡”,目前全镇蜜梨种植面积达7559亩。1993年,刚入行种植蜜梨的李丰跟着哥哥在洪合泰石五分场学种蜜梨。

“泰石五分场主要种日本菊水梨、黄花梨等,因为当时全镇黄花梨种植面积比较大,产量高,所以价格不是很好。”李丰说。

1999年,李丰从洪合镇农机站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杭州果树研究所培育了翠冠和翠绿这两个蜜梨新品种,甜度高、口感好,且销售价格高。于是,他通过洪合镇农机站引进了翠冠和翠绿蜜梨树苗,并一口气承包了泰石桥村93亩土地,种植新品种蜜梨,成为全镇首批大面积引进新品种蜜梨的农户。“到2004年的时候,翠冠和翠绿蜜梨就开始挂果了,市场价有8毛5每斤,当时黄花梨是6毛每斤。”新品种的引进,让他尝到了品种改良的甜头。于是2005年,李丰又承包了27亩土地,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好的品种后,李丰就开始考虑如何来拓展销路。“大家一说到苹果,就会想到红富士,一说到哈密瓜,就会想到新疆。”品牌化战略是扩大销路最重要的手段,2003年他和镇里其他果农一起合作成立了专业水果合作社,制定了蜜梨生产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并正式注册了“国界桥”蜜梨商标。

洪合水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蜜梨先后取得了“浙江省无公害产地和无公害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浙江省名牌农产品”“嘉兴市名牌产品”“嘉兴市著名商标”等认证,打响了“国界桥”品牌的影响力。2020年底,洪合蜜梨正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定为国家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蜜梨种植是个技术活,春天要消毒和人工授粉,夏天要防病防虫,冬天还要剪枝。“农场引进新品种后,我邀请杭州果树研究所专家来对我们进行了3年指导。”在掌握新品种种植技术后,他又多次引进新种植技术,尤其是2017年引进的高位花芽嫁接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每年10月份嫁接,第二年就能开花结果,每个枝条挂果5至6个。这样一来,不管大小年,产量都能保持稳定。”李丰说。

洪合蜜梨肉质细嫩、汁多味甜、爽口清香,且营养丰富。在洪合水果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筹资下,洪合镇引进了全省首条电脑自动流水线选果机。“选果机挑选出来的蜜梨,完全符合客户要求,价格也有了保障。”李丰说。

如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洪合镇翠冠蜜梨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电脑自动流水线选果机也对全镇果农开放,蜜梨成了洪合镇果农开启共同富裕大门的“金钥匙”。

蒋超:让新塍大米从“好米”变“名米”

■记者

富玲燕

“我觉得去乡村创业不只需要一腔热情,更要用技术、销售渠道等方式,带动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并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形成品牌效应,描绘出共同富裕新图景。”——蒋超

【人物名片】

蒋超出生于1990年,博士研究生,2017年从澳大利亚学成回国后,在一家地产公司就职,去年4月回到嘉兴,现任嘉兴市金福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塍镇青创联盟副理事长,2020年获评嘉兴市第二批农业领创人。

【丰收奥秘】

“我是农民的儿子,那片田野寄托着我的欢乐、希望与梦想。”拒绝因循守旧、敢闯敢试敢拼是“90后”农创客蒋超身上特有的品质。

相比安逸的生活,他更愿意挑战自我。去年,蒋超毅然辞去了房地产公司的工作,来到嘉兴,接过岳父手中的“接力棒”,投入稻米产业。

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蒋超跨界发展,正式踏入农业这条道路。“不懂就学!”刚开始,蒋超一方面上网自学,一方面跟厂里的老师傅学,从加工、烘干到销售,每个环节他都积极参与,因为他知道,光靠理论没有实践是万万不行的。

企业要发展,打开市场、拓展销路是关键。如何改变过去收购、加工、销售的传统经营模式,将大米推向全国市场,让更多的人吃到新塍大米?蒋超进行了大胆尝试,加快与互联网融合,“通过网上销售比原来每年至少增加销售3000万元。”在传统销售的基础上,蒋超采取线下营销与线上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在美团优选、淘宝买菜、多多买菜等互联网社区团购平台进行销售。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新塍镇是嘉兴市的农业大镇,全镇有150多户种粮大户,种植的晚稻品种有10多个,这些大户往往按照自己的判断去选择种植品种,这样带来的后果是种出来的品种不一定好卖,而品质好的、好卖的又种植面积偏小。

如何破局?蒋超想到了抱团发展。

他联合新塍镇上另外一家粮食龙头企业——浙江日月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5家农民合作社,共同组建了嘉兴秀洲金福—日月稻米省级产业化联合体,致力于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稻米全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当地优质稻米市场竞争力。

“从一开始的种植品种选择到田间技术管理,然后烘干、加工,到最后的市场销售,我们把整个稻米产业链条串起来。这样成本降低了,品质提高了,销售也有很大的提升。”蒋超说。

如何把好米卖个好价钱,品牌是关键。蒋超了解到新塍不缺好吃优质的大米,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为此,他又开始和同行一起谋划区域公用品牌申报和打造工作。终于,在9月17日新塍镇举行的“庆丰收

感党恩”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上,“新塍大米”区域公共品牌正式授权,标志着新塍优质大米正式步入了品牌化发展道路。

“比如脐橙,我们第一时间肯定会想起赣南脐橙,会选择购买它,这就是区域公用品牌发挥的大作用。”现在蒋超和团队正在把带有“新塍大米”品牌的产品入驻本地的商超、电商平台,接下来进一步走出去打响品牌。

从初出茅庐到独挑大梁,在这个农业大发展的新时代,蒋超正以淳朴的情怀和坚毅的性格,在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